黄清龙:蒋孝严身世恐难有科学鉴定的一天
黄清龙。(中评社 黄筱筠摄)
黄清龙提到一段蒋经国日记内文,提及章亚若小孩非他所生。(中评社 黄筱筠摄)
黄清龙也找了一些传记文章,推论蒋经国日记可能说谎。(中评社 黄筱筠摄)
中评社台北6月8日电(记者 黄筱筠)《蒋经国日记》今年首度在美国史丹佛大学对外开放,资深媒体人黄清龙2月前去考察,发现蒋经国在日记中否认“蒋孝严与章孝慈是亲生儿子”。黄清龙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现在如要进行DNA鉴定,双方可能都不愿意,他询问过专家认为,同辈效度最高,叔侄效度只约70%,加上蒋家都不愿承认,因此蒋孝严寻求认祖归宗一直都有阻力。他也分析,现在双方都无意愿进行科学鉴定,这个谜团恐怕难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黄清龙现主持广播节目《POP撞新闻》分析国际议题、曾任《旺报》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时报》采访主任、总编辑、副社长等。
2020年2月3日,蒋经国生前日记在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正式对外公开,黄清龙说,他特别趁着农历春节假期,从台湾飞往美国查阅,由于肺炎疫情影响,许多两岸学者临时取消行程,还意外成为全球第一位入馆查阅日记的人。
黄清龙说,他到史丹佛大学胡佛馆翻阅《蒋经国日记》,因为不能拍照、影印,他只能一个字一个字抄写,常常一早开馆就待到闭馆。他出发前,事先找了多相关资料,把蒋经国重要事件以及时序记录下来,翻阅时就找重要的时间点察阅。
黄清龙笑说,大家都对八卦特别有兴趣,《蒋经国日记》内容记载到章性女子所生孪子,并非蒋所有时,他读到当时非常震惊,回台后也询问过蒋孝严,蒋说当时要改姓,有和舅妈进行DNA鉴定,蒋的父母栏是写他的舅父、舅母,要改性必须要证实他们不是亲生父母,当时鉴定也证实确实不是。
他表示,蒋孝严当时没有马上认祖归宗,是跟蒋经国、蒋方良所生的蒋孝武、蒋孝勇私下往来,已经以兄弟相称,当时蒋孝武认为他母亲蒋方良还在世,希望蒋孝严不要改姓。后来章孝严要改姓,也必须要生父要有抚养事实,当时蒋经国信赖的军事将领王升证实蒋会给当时的章孝严、章孝慈生活费,有这个抚养事实,章孝严顺利可以改姓。
但黄清龙也说,当时蒋孝严并未和蒋家进行基因鉴定,虽然现在下一代可以去鉴定,但询问过基因鉴定专家,认为平辈效度最高,叔侄效度只有70%多,下一代要确认已经很难做,毕竟蒋孝严那一辈都不在了。
黄清龙提及,还有一个困难是,蒋家以及蒋孝严恐怕都不会愿意进行DNA鉴定,蒋家过去就一直都不愿意,蒋孝严寻求认祖归宗一直有阻力,蒋经国小儿子蒋孝勇遗孀蒋方智怡至今也不愿意承认蒋孝严。既然同辈都过世,现在去做鉴定对蒋家有什么好处?如果证实是,那会不会有财产继承的问题,“不做鉴定蒋孝严就一直被怀疑”,虽有可能是假的,但要冒风险,蒋家不必要冒这个风险。
他也说,对于蒋孝严来说,同辈都过世,也不必去做了,既然现在都改姓蒋了,只要做了鉴定都有风险。他指出,纯粹就日记来看,有人认为章亚若关系复杂,甚至可能连蒋经国都不能确定,章亚若跟蒋经国婚外情时,已经有一段婚姻,还生了两个小孩。
至于蒋经国日记提及章亚若的孪生子非自己小孩,黄清龙推敲,他当时看到这个日记内容也很震撼,认为日记这样写是刻意,他找了很多记载,都载名双方有感情存在,就像1941年11月16日,提到两人互称“慧风”、“慧云”,取其风云形影不离之意;章亚若在1942年生下双胞胎后,蒋在一周内日记提到,接电报知亚若已经生了二孪子,欣喜至极等。若不是亲生儿子,为什么要欣喜至极等,这都是一些疑惑。
他说,若推论日记描述不是事实,才去质疑为什么要作假?蒋经国写日记是他父亲蒋介石要他写日记,因为蒋经国在苏联待了12年,蒋介石担心蒋经国被洗脑,希望写报告记录,从那时候开始写日记,也不定时给父亲看,可能一开始写得很勤,但国共抗争可能也不是这么有空,最后来台湾安定局面,可能也写得比较多,总之推论出,蒋介石是会看到日记。
黄清龙表示,从当时蒋经国所处的时空环境来看,大家以为理所当然蒋介石会把位置给他,但并非如此,能阻挡蒋经国接班的还有当时陈诚。因此蒋经国1949年到台湾稳定后,把陈立夫放逐、孙立人软禁等就是要扫除障碍,且每个扫除障碍都不简单,这些人都有各方势力,论兹排辈来说,蒋经国除了姓蒋以外,没有其它优势,就像朝鲜金家,现在来看是需要杀掉多少人才能接班。
他表示,1954年韩战进入停顿点,与美国防御条约签署没多久,台湾进入稳定局面,大家看到蒋经国接班潜力,但是陈诚眼中不会把小蒋看成接班人选,蒋经国恐怕心里也不笃定,更担心章亚若的事情被大家做文章,但现在资料不足以佐证当时蒋的想法,也无法真正判别。但1942年8月章亚若过世,蒋经国在8月9日到20日的日记空白、不见了,让外界有很多想像空间。
黄清龙特别找了那段时间前后的日记,大约当年10月的日记做对照,里面有好多篇的文章都是对蒋介石尊敬、效忠的日记内容,以动机推论,以及蒋经国想接班的意愿,确实在日记记载有可能是要对父亲表达,更坚定父亲让他接班。
至于外界质疑,若章亚若这段记载是假的话,那其他日记内容可相信吗?黄清龙说,日记有主观性,不能光靠日记,也需要旁证记载对照,但是一个人写了40几年日记,要天天作假,那也太辛苦了。
另外,关于蒋经国让李登辉接班,而非林洋港,黄清龙表示,蒋经国日记写到1979年,因为眼睛不好没有再写,蒋是1984年提名李登辉,与李互动在1980年代互动比较多。李登辉原本是学者,被农复会主委沈宗瀚以及李焕推荐,1972年蒋经国首次“组阁”,李担任“政务委员”。
他表示,李登辉都是接着林洋港的路,去接省主席、台北市长,李辈份是在林之后。而林洋港当时跟媒体关系非常好,省主席时在省议会跟党外议员对答如流;担任“内政部长”时,为整顿治安,曾发出“3个月内要让铁窗业者萧条”,这些媒体都报导很多。
黄清龙提到,林洋港担任省主席时,把农田水利会总干事官派变成民选,此事对党、政府影响很大,蒋经国认为林不牢靠。林当省主席时也没有和“中央”沟通,直接宣布新竹市、嘉义市升格“直辖市”,造成资源分配、官场纷扰,当时“行政院长”孙运璇要求收回宣告,但林不愿意,还呛声说如果要收回,他就辞职不干。因此,蒋认为林不受控制,虽然外界都认为林洋港很有魄力,但在威权底下,不受控制的属下,难获得蒋欣赏。
他说,蒋经国对林洋港评价是沽名钓誉不可不防,1978年日记还说林洋港好名善变,难成大事且恐成憾事,认为林有才能,但品格方面要注意。从蒋经国日记与我们理解的林洋港,有很大落差,而且1978年蒋对林评价就是如此,也可理解最后为什么没有把林,列入“副总统”人选。
黄清龙表示,李登辉在蒋经国日记中记载并不多,蒋1978年派任李担任台北市长后,互动才比较多,这些反而可从李登辉日记上可以看到。
他说,威权统治强人领导下会陷入人才两难,蒋经国曾对邱创焕批评说,需要重视资深官员在职培养,但在威权下为官,需要谨慎恭顺,难有魄力,邱创焕不是特例却被蒋经国说得平庸。因此,对李登辉欣赏才会是赋予科学精神。
他指出,李登辉进入政治圈时间很晚,已经48岁才从学者进入政治圈,过去主要是农业领域,这样的人在蒋经国底下比较难找到,不像国民党过去的官员,都在官场打滚很久,李登辉讲话比较直白又是学者出身。当然现在来看,蒋经国可能对于李登辉也是看错了,蒋认为李有民族意识,但现在看起来应该也看走眼了,李最后离开国民党。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0049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