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郭振家:国民党提油救火必将恶化台海情势

热点搜索

郭振家:国民党提油救火必将恶化台海情势

国民党“立法院”党团所提台美建交、美协防台湾决议案在“立法院”过关。

  中评社北京10月7日电(作者 郭振家)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在10月6日的“院会”中,以临时提案方式提出“请求美国协助抵抗中共”、“台美恢复邦交”两项决议案,民进党并未表达反对,该决议案经列报告事项并完成宣读后已顺利通过,未来将交相关单位研议。
   
  这两项决议案料想最终并无实质效果,但国民党或许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台湾民众表达自己可以对中国大陆强硬,甚至于以冲到前面促进“台美邦交回复”的方式,来打脸9月22日吴钊燮接受美国媒体访问时所称“台湾不会谋求与美国建立全面关系”。民进党并未表达反对,其实就是偷着乐看国民党到底最终能够冲到什么位置。此次国民党表面上是主动所为,但实际上已经距离民进党的主体叙述十分靠近了,即“台湾迫切地需要成为美国承认的正常国家”。所以,既然中国国民党积极向前冲,民进党为何要阻拦?

  台湾是什么?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和国际法所认同的,也是美国坚持“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民进党希望“去中国化”所以不断搞事情,9月份民进党“正国会”派系“立委”的修宪提案,就是要删除“国家统一前”和“固有之疆域”的表述,这类提案当然是事实上的“台独”,如果民进党希望两岸不会出现“地动山摇”的话,这样的提案估计是做做样子、最终过不了的。然而突然冒出来国民党现在希望在国际上和对美关系方面有所“突破”,难道这不是在侧面配合民进党吗?

  长期以来,国民党的传统角色被认为是促进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也就是相比民进党而言在两岸议题上有更大“发言权”。当然两岸交流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九二共识”为基础,换言之,中国国民党必须认真捍卫党名中的“中国”二字。然而,今年以来中国国民党的新转型越来越呈现出令人看不懂的一面。在9月6日第二十届第四次全代会上,国民党最终虽仍承认“九二共识”,但已经加上了基于“中华民国宪法”的限定词,以及强调“两岸官方互动必须尊重‘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这等同于“异化”了以往的“九二共识”表述。现在,国民党又开始积极推进“台美邦交”。关键是,国民党的“突围”并非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反而是在其他党的论述里面“打转”。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是因为日渐没有网络流量,所以,国民党也想制造一个美式的“十月惊奇”?

  国民党批评大陆军事行动是毫无道理的。两岸处于内战状态,迄今并未签署任何和平协议,大陆为了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必然要持续强化军事宣示。两岸关系走到今天固然令人忧心,然而究其根本原因,乃是民进党“执政”以来不断改变两岸现状以及美国日益拿台湾作为围堵中国大陆的“前沿堡垒”所致,如此情势下,中国大陆当然须以最严峻的方式来进行应对。难道中国大陆军方眼看着美国高官访台而毫不作为吗?现在看来,中国国民党并不敢于批评“台独”(因为“台独”会包装成“主流民意”),然而却敢于大声地批评“武统”,因为越是这样,好像就“越有种”、就越能够“表演”的淋漓尽致。两岸中国人皆知晓,没有“台独”就没有“武统”,国民党反“武统”却不反“台独”,岂不是因果倒置?

  国民党向美国严重倾斜也背离其传统路线。所谓在马英九时期建立的“亲美和陆”,其实就是在中美之间搞平衡,中国大陆对于马英九时期能够促进两岸交流当然是赞许的,所以对于美台的一些互动也就不强烈反对了。现在国民党的新提案,很明显就是倒向美国一方,这自然也是继续弱化了国共两党的政治互信。问题是在倒向美国方面,民进党因拥有执政资源所以可以有更加实质的互动,相比之下,国民党又如何交出自己的“投名状”呢?当国民党对美交出不论何种“投名状”,中国大陆自然会更加采取严厉的措施来应对,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必将导致国共两党坐下来谈的政治互信也荡然无存,更遑论民进党呢?

  所以说,国民党这段时间的一系列“组合拳”,不断对大陆和美国“清晰喊话”,好像是要打破诸多的模糊空间,然而最终结果或许是撕碎诸多“皇帝的新衣”而已。美国不太会因为国民党的提案就与台湾“建立邦交”,也不会因此公开承诺“全面协防台湾”,大体上的态势可能也就是美国继续对台湾出售武器、继续有高官访台来制造两岸的紧张局势。国民党以为这样的提案会“恶心”到民进党,却未曾想自己论述空间也会大大限缩。国民党推动的这些提案无异于是“提油救火”,幻想着看一场“烟火秀”,最终却难免被“引火烧身”,国民党何其不智哉?!

  (作者简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华美国学会理事,主要研究中外大国战略比较、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政治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137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