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祉祺答中评:香港可成为高端科研基地
中评社香港6月20日电(记者 兰忠伟)习近平主席对24名在港两院院士来信作出重要指示,促成内地与香港科研合作的重要突破。连日来,香港媒体广泛报道,科技界热议并深入探讨,香江掀起了新一轮科技热潮。
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总干事苏祉祺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允许科研经费过河等一系列举措,将有助于香港科研产品产业化,亦能够加深两地科研人员合作,发挥双方各自优势,达至双赢。他认为,未来香港可以发展成为高端研发基地,以及一些初创企业基地,现时香港内外面对竞争,过去的地产、物流、贸易等产业优势已经完全丧失,若香港再没有新的产业支柱,很难带动香港经济向前发展。
中评社专访苏祉祺,对话如下:
中评社: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并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一系列举措,受到香港科技界高度赞誉和广泛欢迎,对此您怎么看?
苏祉祺:习近平主席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作出亲自批示,这是空前的,亦是过去重来没有过的。过去香港设立了很多国家重点实验室,但是因为科研经费无法过河,造成了不少问题和限制。另外,一些科研设备和仪器入境问题,也一直困扰着香港科研界。虽然在习近平主席批示之前,也有出台一些便利的措施,但是在我所从事的青少年科创领域,两地青少年的科研作品要通关参加比赛时,就遭遇过很多问题,当中还需要中联办出具一些证明,才允许通关。
此次习近平主席批示后,两地青少年在科技创新交流上,肯定会更加方便,因为科学家的仪器设备都可以便捷地进出关口,何况学生的科研作品。
我认为,此次允许科研经费过境等相关措施的出台,将有助于两地,尤其是大湾区9+2城市之间的科技合作;第二,有助于香港科研产品产业化。香港的基础研究很优秀,全球前100的大学香港有三所,发表的论文都是国际级别的,但是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成为生产力,这一点较为遗憾。
此次的批示,可以使得两地的科学家进一步合作,推动香港科技产业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也起到先导作用。内地在产业化方面有很成功的一套经验,香港可以吸收借鉴,促进香港本地科研成果产业化。
中评社:科创已经成为深圳的一张“活名片”,您认为香港与深圳在发展科技创新方面,存在哪些异同?
苏祉祺:香港推动科技创新是近几年的事情,和内地特别是深圳比较,香港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硅谷在深圳,深圳的硅谷在南山,南山一个区就有超过130间上市公司,还有例如大疆、华为等优秀的公司至今仍未上市。事实上,深圳特别重视产业化,并且产业化的氛围很浓;第二是配套完善,比如资金、住房、吸引人才措施等等;第三,深圳政府投入力度很大,落实很到位,特别是南山区。深圳在举办大型赛事时,层次也比较高,敢为人先、先行先试、有国际思维。香港虽然国际化程度高,但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思维还比较落后。
香港也有优势,比如香港有健全的科技融资平台,可以为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融资;其次香港的基础研究有很深的功底,这也说明香港具高质量备科研人才;第三,香港在科创产业相关的配套服务做的比较好,又具备专业服务的人才;第四,香港的知识产权保护优于内地,规范化、法律化。
我认为,两地各有各的特点,如果能够融合在一起,发挥双方的优势,一定能够达至双赢。
中评社:您认为香港和深圳在科创产业的定位上,应该有何区分?
苏祉祺:习近平主席亲自作出批示后,科研经费允许过河,那么香港就可以吸引国际尖端的科技人才来港,一些不愿意到内地发展的国际人才,可以落户香港,所以未来香港可以发展成为高端研发基地,以及一些初创企业基地。等到大规模量产时,就交给内地去做,应该要这样分工。香港地价高昂,土地稀缺,不适宜大规模的量产,成本比较高。习近平主席说,要支持香港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香港未来的定位。现在香港和内地比较,创新科技领域的发展确实落后,但是香港也不是完全落后,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中评社:您认为习近平主席为何会在此时亲自作出批示?
苏祉祺:习近平主席对香港问题的研究很深入,这是很客观的评价。习近平主席曾经担任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所以他很了解香港情况,知道香港的长短。
过去香港所谓的四大支柱产业已经优势全无,仅剩下金融还剩下“半条柱”,内地现在发展自贸区,其中一点就是货币流通,但是现在还只是局部,如果内地完全开放金融市场,放宽货币自由兑换业务,那么香港的金融优势将完全丧失。目前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英国、纽约亦都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香港并非唯一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现时香港内外都有竞争,香港的金融优势正面对巨大挑战。香港过去的地产、物流、贸易的优势已经完全丧失,若香港再没有新的产业支柱,很难带动香港经济向前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回归20年中说到:“苏州过后无艇搭”,香港目前已经到了不能再错失机遇的时刻,为什么习近平主席会在这时候就科创问题亲自作出批示,就是因为香港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必须将科技创新当成一个产业来发展,而不只是浮于表面。
另外,目前整个中国都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也是世界潮流。在重点发展科创的战略之下,很多国策是配套的,香港可以借助国家的东风;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很快就要公布发展规划,这之中核心内容必然是创新,在国家大背景下,香港经济迟迟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所以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在这个时候亲自作出批示,是有原因的。
中评社:国家宣布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直接申请中央财政科技计划,解决以往科研资金“过河”问题,这是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重要一步?
苏祉祺:我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批示中肯定隐含着这一因素,无论是十九大还是两会,习近平主席都强调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对香港好,对国家也好。而且允许资金过河,也是让香港在科研方面融入国家发展。我们不仅要让香港的科学家参与国家的发展,而且要在将来让香港的科学家引领国家项目,这样就能够让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38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