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发展”专题研讨会

热点搜索

“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发展”专题研讨会

图片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评社北京10月31日电/10月25日,作为庆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60周年暨系列学术研讨会分论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举办“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发展”专题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所长邵育群主持。

  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商务部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近30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美国总统大选选情、美国对华政策的可能调整方向、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以及中美在多边平台的博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综述根据嘉宾发言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美国大选选情分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所长邵育群认为,今年关于美国大选的预测似乎成了关于美国主流民调的“投票”,“相信”民调结果的基本认为拜登将获胜,“不相信”民调结果的认为特朗普将连任。从目前情况看,“铁锈带”和“阳光带”上的几个“关键州”,如宾夕法尼亚、佛罗里达等,重要性尤其突出。由于今年大选出现的新情况,如“邮寄选票”数量激增,使得这些“关键州”的最终结果更加难以预测。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常务所长胡华认为,今年的美国大选与往年相比有四个特点,即投票率高、选民投票意见明确、两党候选人互相仇视、候选人及候选人团队“惊奇动作”不断。虽然目前大部分民调、赌盘、预测模型的结论都认为拜登领先优势明显,但由于特朗普拥有大量“隐形沉默”支持者,目前还难判定拜登将获胜。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贾敏指出,美国目前面临内卷化困境,选举竞争激烈,高度白热化的同时缺乏政治改革。过去的美国通过选举来推出有价值的治理模式,而现在高度一体化、市场运作下的选举中,宣扬价值观的治理则被忽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郑华教授认为,从政治传播学中“沉默的大多数”理论来看,美国大选民调的可信度不高。“二战”后美国大选规律是两党轮流执政,一任总统的任期基本上是两届,“新面孔”更受选民欢迎。特朗普在大选中娴熟运用政治传播最新手段,如果获胜并不意外,因为他符合上述规律。如果拜登当选,则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一规律。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慧云认为特朗普胜选的可能性较大。主要有五方面原因:一是民调有一定局限性;二是特朗普支持者更为忠诚和热情;三是邮寄投票方式不可测因素较多;四是特朗普团队动员能力更强;五是存在选举人团不按照普选结果投票的可能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苏刘强从全民民调、关键州、博彩胜率、竞选资金、美国经济表现、近期美国政局动向六个角度分析,认为拜登基本上将会赢得此次大选。与此同时,选举后可能部分地区会出现局势混乱,例如投票结果出现争议后发生宪政危机,并引发社会动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翀认为,长期来看,在美国社会和人口构成发生颠覆性变化的情况下,民主党在保持目前少数族裔对其的支持率和投票率的前提下将逐渐成为“天然执政党”。人口结构变化将导致认同归属问题成为美国未来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共和党候选人需增强对少数族裔的吸引力,否则将越来越依赖于不断下降的白人选民的高投票率和高支持率。

  中美关系发展(双边)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指出,理解研究中美关系应把握住三个基本方向。第一,中美之间“中升美降”的态势,以及“美强我弱”的现状仍然是当前中美关系的基本格局。第二,未来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国际关系是多元共存和多元共生,而不是简单的输赢关系。第三,未来全球问题将愈加多样化和严峻化,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角度对中美关系作进一步分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教授指出,右翼保守主义正在控制美国的内政与外交,并呈现出麦卡锡主义的特征。美国政府内的极端情绪在捍卫“民主”“自由”的名义下野蛮生长,导致大国冲突的风险不断上升。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教授认为,特朗普政府在任内对过去几十年来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一次重新校正,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思维、战略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美双方目前既不存在战略互信,也缺乏高层次政治互动。拜登如果当选,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不会变,但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会有变化。

  上研院客座研究员、中国前驻赞比亚大使杨优明认为,美国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的围堵将会加剧;经济上“脱钩”与“反脱钩”的斗争将更加激烈;内政议题上,“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会更趋严峻,人文领域的“限制”与“反限制”也会更突出。中美关系未来的演变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条未曾踏入的河流,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面对中美竞争,中国应有刺破青天的决心、宽阔的视野和和从容的心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研究员胡凌炜指出,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决定了美台关系和美国对台政策的发展方向。美国行政当局及国会采取各种手段大打“台湾牌”。美国大选结束后,预计美国将延续现有对台政策。如拜登上台,美国对台政策将更加考虑两岸平衡的因素。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薛磊认为,中美经贸关系在现阶段对稳定双边关系仍有很大的正面效应。从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来看,经贸关系仍然可以作为破局的突破点。下一阶段中方可以利用贸易谈判中的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推动中美高层进行对话。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表示,中美在双边经贸关系中缺乏沟通,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恶化,相互之间的猜疑会进一步加深,并导致双边经贸关系继续承压。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沈雅梅认为,短时间内随着中美力量对比和博弈日趋激烈,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打压和遏制将继续升温,改善中美难度很大。但从长远来看,中美不太可能陷入美苏式的冷战,未来趋势是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互联互通取代地缘政治。

  中美关系发展(多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兼美国研究所所长王鸿刚表示,世界未来取决于中美博弈,中美博弈取决于中国选择。中国在对美博弈当中,应有更强的使命自觉和前途自信。在经历百余年历史耻辱和奋发图强之后,新时代中国正实现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转变,未来几十年将无可回避推动引领国际秩序进一步发展演进的时代责任。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栋教授认为,特朗普和对华鹰派将中国视为比苏联更大的威胁,用新冷战的方式处理中美关系。而在民主党方面,尽管拜登也认同中美处于战略竞争,但其上台后更可能重新回到传统的建制派思路,倡导多边主义,团结盟友,发挥国际机制作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莼思认为,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中国在核不扩散议题上应考虑研究自己的标准和体系,并以此来评估制定相关的政策,从而明确在周边地区核不扩散问题上的立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助理叶玉表示,用政经分离来描述当前国际格局更为准确。尽管政府层面的关系还有民间舆论在疫情之后都呈现恶化态势,但中国海外贸易的数据依然显示出正增长,说明中国对外经济活动并没有降温。疫情之后,虽然中美分歧阻碍了两国在全球债务减免问题上的合作,但当前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将推动中美在预防全球金融危机上开展合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助理赵隆指出,中美俄不是、也不会成为战略大三角。中美俄之间缺乏三边议题,更缺乏合作,实质上是三组不同的双边关系,应避免用惯性思维看待和理解当前的中美俄关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副研究员童立群表示,疫情发生后台湾试图倚靠美国在国际社会上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而美国也乐于利用“台湾牌”牵制中国大陆。不管下一届总统是特朗普还是拜登,美国仍将鼓励台湾在国际空间上积极开展活动,这将导致两岸在国际组织、国际场域中的斗争更加激烈。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秘书长毛瑞鹏认为,当前美国将联合国作为遏制中国一个重要的战场,中美在联合国的对抗表现出以下三个显着的特征:一是中美对抗面明显超出了合作面;二是美国在联合国对中国的攻击出现争议性的议题;三是动用大量的外交资源投入在联合国的较量之中。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576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