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民联倡构建大湾区金融“单一通行证”制度
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林健锋(左)及张华峰(右)5日召开记者会,发布有关“单一通行证”的研究报告(中评社 沈而忱摄)
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林健锋(左)及张华峰(右)5日召开记者会,发布有关“单一通行证”的研究报告(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11月6日电(记者 沈而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抓住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及经济衔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香港经民联昨日(5日)就构建实施大湾区金融“单一通行证”制度提出十项建议,包括加强支援中小型金融机构、设立大湾区跨境金融事务法庭和仲裁中心、加强两地金融互联互通的广度和深度等。
经民联金融服务界议员张华峰表示,大湾区金融“单一通行证”制度借鉴了欧盟模式的经验。欧盟“单一通行证”制度是维系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重要措施,从准入便利、信息共享、跨区协调等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减少限制、鼓励资金流通。他建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机构“单一通行证”制度,以创新金融机制和监管模式,打造资金在大湾区流通的“高速公路”,既帮助香港业界开拓大湾区业务,又加快推进大湾区金融一体化,为国家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大湾区金融“单一通行证”制度具体建议包括:第一,设立三地政府组成的大湾区金融事务委员会及“单一通行证”管理机构,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单一通行证章程》。该章程主要包括“遵循最低标准,机构准入便利”及“跨区协调监管,区内信息共享”两方面内容,避免金融机构展开区内跨境业务重复申请各类牌照,大幅减少金融机构准入的制度限制及运营成本,并提高大湾区的金融监管透明度,实现监管信息标准化。
第二,特区政府应抓住实施“单一通行证”的契机,制定与大湾区金融相关的发展蓝图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经民联认为,特区政府需要推动粤港澳三地金融基础设施和宏观政策协调,加快实现大湾区金融一体化。此外,特区政府需拨款设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升级专项资助计划,以对接“单一通行证”制度,并鼓励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香港,加强区域金融产业链集群。
第三,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香港金融机构符合大湾区“单一通行证”申领条件。香港的金融服务机构熟悉国际市场,有丰富投资经验及人才,是推动大湾区金融一体化的宝贵资产。因此经民联建议降低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香港金融机构进入大湾区,更好发挥香港金融服务业的优势,助力大湾区金融发展。
第四,加强支援中小型金融机构,提升他们利用“单一通行证”打入大湾区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此项建议包括设立中小型金融企业辅助基金、调整IPO发售模式、资助聘请资讯科技人才、进一步放开科技券资助规定等。
第五,将香港定位为“单一通行证”制度下外资进入大湾区的主要注册平台,吸引国际机构投资者透过香港进入大湾区金融市场。经民联希望香港能做好衔接内地金融业务的服务,吸引更多国际机构投资者透过香港进入大湾区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单一通行证”注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第六,加快推动设立“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配合大湾区实行“单一通行证”的资金流需求。该银行将成为大湾区独特的资金池,让人民币、港币、澳门元在区内有一定的自由兑换空间。
第七,在香港设立大湾区跨境金融事务法庭和仲裁中心,统一处理大湾区内的跨境金融纠纷,提高金融纠纷处理效率。经民联表示,香港拥有与国际接轨的完善法律制度,沿用国际商贸界熟悉的普通法制度,以香港为大湾区的争端解决法律中心将有助于增强境内外机构对大湾区的投资信心。
第八,加强两地金融互联互通的广度和深度,做好扩容准备,以适应“单一通行证”实施后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要求。金融扩容包括推出更多互联互通产品、上调沪深港股通每日额度等,编织更紧密细致的大湾区金融一体化网络,搭建更多元化的内外资金渠道,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
第九,以大湾区实施“单一通行证”为契机,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升级换代。经民联表示,香港应进一步发挥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优势,拓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人民币衍生品、第三方使用香港人民币服务平台、国际人民币财富管理中心等业务,应对美元货币风险和人民币提速国际化需要,配合“国际国内双循环”的人民币流通需求。
最后,在大湾区“单一通行证”制度下,香港金融业界应大力拓展资产管理服务,以适应大湾区对资产管理的金融需求。经民联认为,香港业界可以凭借优良资产管理服务的优势,介绍并提供更多优化投资效益的概念和组合,为大湾区企业和市民多元拓宽投资渠道,引导大湾区资金进入更广泛的国际投资市场,同时调动境外收益再投资大湾区市场,为“国际国内双循环”提供金融支持。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664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