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帮大解密 退役少将戎绍鑫说分明
中评社台北8月13日电(记者 倪鸿祥)昔日声名大噪、具神秘色彩的青帮,随着1949年两岸分治后逐渐没落。去年6月重振旗鼓的“中华安清总会”理事长、前陆军退役少将戎绍鑫接受中评社访问时表示,青帮最出名的时期,是民初上海杜月笙、黄金荣等人,但从此被外界误会是“黑道”,其实“青帮”不是黑道,蒋介石也是青帮人,只是青帮人行事秘密低调,除非对方表明身份,否则不会知道是青帮的成员。
戎绍鑫是已故艺人戎祥的父亲,黄埔军校第30期毕业,陆军少将退役,前“总统”严家淦的参谋官,前副“总统”谢东闵的侍卫官,历任三军仪队大队长,警备总部副参谋长、海岸巡防司令部副参谋长,现为陆军军官学校台北市校有总会理事长、中华安清总会理事长。
“中华安清总会”隐身于台北市长安东路一段的一栋大楼6楼内,一楼有银行与证券公司,6楼门口除了“中华安清总会”名称,还有“沃华资本管理股份有很公司”行号,一旁挂出青帮现存6个帮半(半的意思为传递香火)江淮泗、兴武六、嘉海卫、兴武四、嘉白、杭三的分会旗子,里面办公桌椅分隔设置。
戎绍鑫的办公室摆设简单,办公桌后有“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子与“总会”会旗,墙壁上高挂“义气千秋”的匾额及孙中山画像,办公桌前方有小沙发,方便与人交谈、会晤,另一边是书柜。
戎绍鑫向中评社介绍青帮发展现况时,语多保留,更添青帮神秘色彩。他表示,青帮又称“清门”,成立至今约400年历史,一直是个隐性单位,当初成立是为了“反清复明”,曾有4次大规模反清运动导致组织曝光,于是转为地下工作。
他说,后来许多青帮成员加入孙中山革命阵营、投入抗日行动,所以都是秘密低调行事,不做文字记录,至今仍是如此,除非对方表明身份,据传黄花岗72烈士之中有69人是洪门,但72烈士绝大多数是青帮成员。
他指出,青帮最出名的时期,是民初上海杜月笙、黄金荣等人,但也因为他们太风光了,从此被外界误会是“黑道”,其实“青帮”不是黑道,蒋介石也是青帮人,只是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后为避免顾忌不再称青帮人,例如他在青帮是“悟”字辈老爷子,和杜月苼、蒋介石算是同字辈。
他说,许多青帮成员碍于军队官阶、社会声望高低等问题,大多不愿表明青帮身分,所以无法正确统计人数多寡,现在台面上的名人就是前陆军退役上将夏瀛洲,大家一起致力重振青帮。
他说,为了重振青帮,1992年12月成立“中华安清协会”,2017年6月经内政部获准更名为“中华安清总会”,由他担任理事长,积极成立分会,青帮原本共有128个帮半,只找到6个帮半。
他表示,青帮与洪门虽然系出“天地会”,成立时间也相近,当初又都是“反清复明”,现在也讲“复兴中华文化”,但两者完全不同,洪门喜欢宣传,青帮则是行事低调。
他指出,洪门以“兄弟”相称,信奉道教拜“关公”;青帮以“师徒”相传,师父如父子,信奉佛教“临济宗”,祖师爷是“达摩”;如果先入青帮,可以再入洪门,但先入洪门者不能再入青帮,过去有“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的说法。
他说,青帮是随“漕运”兴起发展,当时称为“安庆帮”,成员多是做运粮、运盐等生意,后来改名“安清”,藉“安护清朝”之意让清廷安心,免遭杀门灭门之祸,所以坊间称“清门”、“青帮”。
戎绍鑫表示,“教育部”课审大会最近审议12年国教高中历史的课纲,取消中国史,将中国史纳进“东亚史”等,是错误教育内容;甚至前阵子有主张“台独”的年轻人跑去桃园大溪蒋公陵寝、台北市中正纪念堂泼漆,“去中国化”猖獗,都是因为近30年错误的教育造成。
他指出,当年蒋介石担心文化流失,才会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并担任主委委员,提倡中华文化;但李登辉、与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推“台独”的错误教改,因此这两个人要负很大的责任。
戎绍鑫说,他成立总会的新宗旨,一是“复兴中华文化,恢复固有道德”、二是“坚决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三是“两岸必须和平统一”,所以青帮坚决反“台独”,不会让民进党人士加入,一经发现就会立即要求退出青帮。一旦总会发展脚步站稳,就会推动加速复兴中华文化,恢复固有道德。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2605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