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现场:“一带一路”如何与拉美更近一点

热点搜索

中评现场:“一带一路”如何与拉美更近一点


“察哈尔和平对话2018”下半场“拉美-加勒比、欧洲”对话会现场(中评社 李娜摄)

  中评社北京8月13日电(记者 李娜)“察哈尔和平对话2018”11日在河北张家口举行,在“‘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始于周边、惠及世界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主题的“拉美-加勒比、欧洲”对话会中,与会嘉宾围绕“一带一路”在该区域的发展前景进行研讨。对话会由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副教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法律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潘灯主持。

  察哈尔学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中非大使孙海潮在对话发言中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欧关系发展的历史,他指出在欧洲对中国态度存在矛盾,一是政策矛盾,即对华政策整体追随美国与希望从对华政策中获得利益的矛盾;二是心态矛盾,即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华交往、合作获取实际利益,一方面又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心存疑虑。因此中国应当在清醒认识当前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良好条件,利用欧洲在国际参与方面的长处和优势,对中国企业成长起到积极作用,树立“一带一路”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

  此外,孙海潮谈到当前特朗普无论是“退群”外交还是经济关系中增加关税的行为都给美欧关系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欧洲面临各种历史性的矛盾与危机,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是欧洲所不乐见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当下欧洲政策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中美欧的三角关系之中,美欧结成对华联盟可能性很小,要求欧盟逆其自由贸易、多边主义原则并不容易。因此,中国对欧洲关系目前仍然维持健康稳定的发展。中国应当在国际上保持战略定力,跟欧洲保持战略关系,欧洲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大概率会随着我们取得的成就有所转变。

  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指出,从历史上中国就和拉美有过一条海上丝绸之路,现在我们将“一带一路”延伸到拉美并与一些拉美国家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当前,中拉之间的政治交往和经贸合作都在不断发展,10个拉美国家与我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对美投资累计超过两千亿美元,拉美地区占中国对外投资第二大份额。同时,中拉间的人文交流也非常密切,我国在拉美二十多个国家建立了39个孔子学院,国内百余高校开设了西班牙语和西班牙语专业,这都有利于中拉关系的发展。随着习近平主席的三次访问拉美,中国也掀起了“拉美热”,希望这些智库和机构能把中拉关系向前推进一步。

  察哈尔学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原副局长徐少军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必然波及“一带一路”,甚至会对中拉之间即将展开的合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中国如何应对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对其度的把控非常重要。即使中美难免一战,也应当相信中国的韧性、耐力和谋略一定胜出,只有“安全地胜出”之后才是中国真正强盛的一天。

  徐少军还提到一直以来美国将拉美视为其“后花园”,对拉美地区的控制非常严密。他以中国三峡集团收购葡萄牙最大电力公司为例,表示资金投入不代表收益回报,因此实际上中拉合作还存在不少阻碍。另外,特朗普作为一个“偶然”因素,实际上为中拉合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不过这样的可能性还需要中国落实政策对接,实事求是、沉着稳健地推动成为现实。

  察哈尔学会拉丁美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四川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江时学现场就“一带一路”倡议抛出了诸多问题:如何判断某某国家是支持或者参与“一带一路”、什么叫“一带一路”、我们为何要提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延伸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评估“一带一路”的宣传工作等。

  同时,江时学为“一带一路”在拉美的建设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我们要以经贸合作为主线条,在安全领域的合作要慎之又慎;第二,最大限度与美国企业加强合作;第三,多做宣传工作。

  “察哈尔和平对话”是察哈尔学会五大年度活动之一,创始于2013年,是研讨化解全球与区域冲突的重要对话机制,每年邀请外交、国际关系与和平研究领域的中外政要和学者出席,已成为察哈尔学会一年一度备受关注的重要品牌学术活动。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提供政策建议,贡献学术智慧。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2607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