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萨台断交动怒?芮效俭:美国例外主义
中评社华盛顿9月18日电(记者 余东晖)美国对萨尔瓦多等拉美国家接连与台湾断交反应强烈。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Stapleton Roy)对中评社表示,作为美国人,他相信美国例外主义,这意味着美国可以从事某些行为方式,别国未必可以有样学样。他提醒大家要注意大国对发生在其附近有安全意涵的活动尤其敏感,要从美中两个大国关系的势能来看待这个问题,同时理解中国在拉美的行为与前苏联是不同的。
华府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学者中心日前举行“美中关系十年:从接触到对立”研讨会。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的创立所长芮效俭主持了关于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的专题讨论。他主动问起与会学者对美国近期对萨尔瓦多等拉美国家连接与台湾断交后,美方反应激烈的看法。
哥伦比亚萨巴纳大学访问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客座研究员田亚明(Benjamin Creutzfeldt)认为,拉美国家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多元,美方的反应似乎有误读。召回大使的举动是具有象征性的外交语言,主要是担心产生“多米诺效应”,想回击北京挤压台北空间的行动,并惩罚那些外交转向的国家。他认为,拉美国家与中国发展关系有不同考虑,巴拿马与萨尔瓦多的想法就不一样,所以把它们捆绑在一起,是华盛顿的过敏反应,未必很有助益。他认为,美国其实可以更加合作而不是敌对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
曾任加拿大政府顾问的加拿大研究所所长道森(Laura Dowson)表示,加拿大在软实力方面是很活跃的,但不愿介入重大冲突领域。加拿大总体上支持美国现有的对华政策,对美方的立场不持立场。加拿大更愿意作为软实力在背景中存在,而不愿意充当在前面打架的大个子(big boy)。
在答问部分,中评社记者问曾经亲身参与美中建交过程的芮效俭对美国此次反应的看法。芮效俭说,1979年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认识到中方的立场,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特朗普总统第一次与习近平主席通电话时确认一中政策会是美方的立场,随之由特朗普政府官员确认一中政策基于美中三个联合公报。美国的这个立场如何与其它国家相关联,则是更加复杂的情形。
“作为美国人,我相信美国的例外主义(American exceptionalism)。美国的例外主义意味着,美国可以从事某些行为方式,未必意味着别的国家可以有样学样(follow the sample)。”芮效俭说道,美国对此事的反应方式与美国做出这种反应的历史背景之间并没有内在的矛盾。他表示,提这个问题不是想说美方反应的对错,而是关心区域别的国家如何看待美国的反应。从两位学者的回应看,拉美国家对美方的反应持有怀疑态度,而加拿大则不愿在这个问题上持有立场。
芮效俭指出,所有国家都会对在其附近发生的任何可能带来安全意涵的活动感到敏感,大国有做一些事情的立场,他们的反应方式也会更重大,但每个地区在地理上以及大国对周边国家的历史介入上是不一样的。美国作为大国介入西半球事务已有很长时间,门罗主义的出现就在于美国对欧洲大国在西半球很快重建立足点感到敏感。大国在东亚以不同方式的介入也有好几个世纪,美国至今在东北亚有两个最重要的军事安排,在东南亚也有泰国和菲律宾两个条约安排。所有这些中国都无法与之比较。
芮效俭表示,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理解美中关系的势能是重要的,要理解中国对美国在其周边活动如何反应,以及美国对中国在西半球与政治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反应。
田亚明认为,美国担心“中国模式”输出,有损其主导的民主自由秩序,但拉美一些国家希望学习中国改革开放中发展经济的一些经验,虽然没人幻想可以照搬,但愿意做一些类似的事情。道森表示,与美国利益和政策相一致而创建的基于规则的体系,加拿大是赞成的,但中方已经显示,事情过去和现在这样未必意味着事情永远都必须这样,当美国自己从国际经贸体系领导者的角色中撤退时,其产生的真空就为想填补真空的竞争者开放。
芮效俭总结道,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没有像前苏联那样在西半球从事军事活动。前苏联曾经在西半球进行有限军售,在古巴的例子上,美国的反应非常强烈。所以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大国的行为方式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当中。
芮效俭指出,中国在西半球所为与前苏联不同,中国在西半球的活动存在经济维度。前苏联进入西半球是为了发现部署导弹的基地,那将在战争的情形中改变美苏战略平衡,中国在西半球的活动现阶段并没有这些因素。前苏联在西半球的活动没有经济因素,而是为了向受美国威胁的国家提供军力和安全应对。所以美中在西半球的对立(rivalry)与美苏在西半球的对立不同。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经济维度,中国在全球向不同国家提供经济上的替代选项,并对更深地进入这些国家的资源市场有兴趣。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500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