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图首 > 北京专家论中日关系与日台关系走向

热点搜索

北京专家论中日关系与日台关系走向

北京专家论中日关系与日台关系走向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海滨(中评社 郭至君摄)

北京专家论中日关系与日台关系走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讨会主持人王键(中评社 郭至君摄)

北京专家论中日关系与日台关系走向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郭至君摄)

北京专家论中日关系与日台关系走向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霍建岗(中评社 郭至君摄)

北京专家论中日关系与日台关系走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黄大慧(中评社 郭至君摄)

北京专家论中日关系与日台关系走向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焕利(中评社 郭至君摄)

北京专家论中日关系与日台关系走向
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仇开明(中评社 郭至君摄)

北京专家论中日关系与日台关系走向
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共同创新中心教授谢郁(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北京5月28日电(记者 郭至君 实习记者 王宽)5月26日下午,由键睿智库主办的“中日关系和缓与日台关系未来趋势”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多家智库、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进行了坦诚热烈的交流。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键主持。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海滨首先表示,按照以往经验,蔡英文上台是日台关系发展强化的好时机,但是两年过后,日台关系的发展却呈现日益“政冷”的局面,其明显例证是今年五月初黄金周岸信夫访台计划被取消,以及“5·20”也无日本政界人士赴台为蔡上台两周年祝贺。与之相对的是,中日关系却随着李克强总理访日出现了转暖的良好势头。

  对于日台关系的“政冷”是否会为长期趋势,王海滨提出以下几点:首先,由于与中国大陆存在权力结构性矛盾,阻止两岸统一、保持两岸敌对是日本对华 战略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蔡英文的“台独”立场,使得两岸关系紧张,日本就有更大的战略调整空间,并可以放心地借此分别向两岸索求利益补偿。其次,日台关系“政冷”直接原因是食品输台禁令迟迟没有解除问题。此前安倍政府在蔡上台之初对此持乐观态度,但两年以来禁令仍未解除,这使得 安倍政府非常不满,试图压迫蔡当局让步。最后,日本仍将提升日台关系,其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内外“台湾帮”势力支持。目前,日本政界“台湾帮”幕后核心人物是安倍晋三,直接推手是岸信夫。这使得日本政界“台湾帮”势力呈现“安倍政权化”的明显特征,其动向直接反映安倍政府的两岸政策走向。”

  王海滨指出“未来冲击中日关系及两岸关系的重要议题就是日本版“与台湾关系法”,该法仍以岸信夫为中心在继续推动过程之中。他透露,该法案难以突破“一个中国”框架,武器涉台出口等安全事项也无法纳入其中,但可在官方交流、民间往来上多做文章。因此,这将成为未来“台湾帮”势力又一提升日台关系的长期努力目标。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霍建岗指出:“日台关系的发展受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变量是日本和美国怎么看待中国,中国的崛起与国际影响力扩大,日美觉得如果是对其既得利益与既得影响力的威胁,他们就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制衡,在台湾问题上,日本在对台关系上的态度从原本的克制到不断提升实质关系,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对华态度发生转变是同步的,所以决定日本在台湾问题上最核心的变量是如何看待中国。

  影响日台关系的第二个变量是美台关系的发展。日本始终有一种想法,就是跟随美国人的脚步,即使中方有什么反应,也有美国作为挡箭牌。所以美台关系有变化,会刺激日方采取类似行动的冲突。当然,是否会真的做出来会受到其他的变量制约。第三个变量是中日关系的大环境。中日关系好,日台的突破性举动相对要少,避免影响中日关系大格局。中日关系不好,则日方在做一些动作的时候顾忌就会少一些。中日关系的好坏,对日本对台政策的变化,会产生“量”的方面影响,但不会产生“质”的影响。

  第四个变量是台湾与日本领导层对对方的态度,相比于以往历届政府,当前的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对发展台日关系的态度是积极的,这也会影响台日关系发展的力度。第五个变量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日台当局来看,两岸关系气氛好,充实日台关系内容的空间比较大,日台关系的发展是全方位的,也往往比较明白,两岸关系不好,日台关系全面发展的空间收窄,但在不好的背景下,日方可能会比较少顾忌,台湾当局出于对大陆的敌意,也会配合日方的意图,会做出有限突破的举动,来挑战中日关系的红线。

  中日关系的和缓,是上述几大变量中的某一变量的变化,其影响并非是直线逻辑发展的结果,而是需要与其他因素进行博弈,最终才能确定其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黄大慧说:“中日关系确实在缓和,并且在未来两三年趋向缓和,这个态势并不是李克强访日后立马出现的,而是在2014年就有变化,中日达成四点共识之后中日关系开始回暖。这个趋势可能延续到2021年。”导致这样的情况是围绕中日的内外因素决定的,从中国来看,从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改革开放的建设来服务,需要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搞好关系。

  从日本方面看,在特朗普政府下,亚太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美国退出了TPP(跨太平洋经贸合作),日本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在日本国内,安倍丑闻缠身,政权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因此要调整对华政策,把对华竞争的政策进行弱化,突出中日之间的合作。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日都有施加压力,加上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这些都有助于中日关系的缓和。中日关系的确在走向正轨。

  黄大慧也说,需要注意的是认识中日关系的脆弱性。长期以来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如钓鱼岛、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都依然存在,而这些问题目前都回避了,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这些问题还是会造成影响。

  另外,近期报道李克强访日,营造了中日关系在改善的氛围,但是需要认识到中日关系的发展仍处于转折期,中日国力的消长带来的矛盾短期内还不会得到根本的化解,对中日关系的改善不能抱有过高的期待。不能因为日本近期对华态度的转暖,就误以为日本真的接受中国崛起了。而实际上日本的对华认知和对华战略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日本政府只是因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策略性的调整。他也指出,应对中国崛起是日本在21世纪面对的最大的外交课题。“这已经在日本形成了共识,这种共识不会因为一时一事的而轻易发生改变,日本要接受中国崛起,还必须接受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中日关系和缓对日台关系的影响,在过去的五六年中,安倍上台后日本和台湾的关系是由暗转明的,在中日关系回暖的背景下,安倍有一个明确的表态是日本和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这不仅是为了与中国示好,也是为了向蔡当局施加压力,迫使台湾开放更多条件,进而接受进口日本核食品。在这次中日关系回暖中,为了更好的营造一个中日友好的国际环境,日台关系可能会由明转暗,未来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会是因为台湾问题。”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焕利指出,美国前段时间通过的的台旅法是一个重大的涉台问题,直接影响了中美建交以来的关系,中美贸易战实质问题是台湾问题。中国海军空军在台湾巡航,对日本政府方面震动极大,日本在台湾问题上比美国深刻,在中日联合声明中,对台湾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因此,理解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总在摩擦,日本对台湾问题始终没有改变,没有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现在中日关系的改善,使中国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包括中美贸易战,半岛问题上都变成了主动,但还是要谨记安倍政府的一贯作风,中方要尽量谨慎、不漏破绽,目前日本对华政策回暖是策略上的而非战略上的,但对于中日目前关系回暖日本肯定也是乐于见到的,其结果是安倍的支持率提高了,也转移了丑闻的压力,中方主动与日本修好在目前等于给安倍政府雪中送炭,安倍未来的走向关系到中日关系未来的走向。

  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共同创新中心教授谢郁指出,对于台日关系的未来走向需要一个比较冷静和客观的观察。首先,从战略格局上看,台日关系受制于、从属于中日关系大格局,在当前中日关系回暖的情势下,安倍对台政策会趋于谨慎,台日关系提升的速度会有所放缓,而台湾当局也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当然,中日关系长期存在的三大问题(历史、领土和台湾)上若无法消除分歧,双边关系的改善就只能是有限的,而且是脆弱的。因此,对双方来说,要保持中日关系的稳定,在以上问题上采取理性和务实的做法来管控分歧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台日关系服从于美日以台制华之亚太战略利益的需要,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在美国出台“与台湾交往法”之后,日本推动“与台湾关系法”的动向。二是台日暗中提升实质关系的动作 ,三是台当局新南向政策与美日澳印太战略对接配合,与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地区内国家实质关系的提升。

  说到影响台日关系的若干对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两岸关系、美台关系,目前呈现比较复杂的状态。中美关系进入战略对抗形势较为严峻,两岸关系日趋恶化,美国大打“台湾牌”提升美台实质关系,日本寻求中日改善关系,但同时也在谨慎拿捏处理这对关系的分寸,以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三,从历史上看,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50年,历史因缘与现实利益的苟合,日本极不愿意看到台湾被大陆统一,而台湾社会也存在较为复杂的日本情结。从国家利益上,台湾海峡是日本通往印度洋和中东的重要战略通。从战略上,台湾牌是牵制中国的重要手段。多重因素决定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考量比美国要更深刻更复杂。台湾岛内“急独”势力与日本右翼势力勾结,制造事端的动向值得高度关注,如日前台独分子“东京奥运会台湾正名公投”这样的事态。

  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仇开明也在研讨会上提出了四点观察:一、中美关系纠缠的状态对日本台湾关系有示范的作用,从美国方面来看,台湾问题更突出,目前观察来看美方想利用台湾问题配合中美贸易战的策略,中美关系是整个战略的支柱,美台关系如果有什么突破,日台也会相应有所反应。

  二、日台关系中,台湾更需要日台关系的发展,蔡英文不认可九二共识,推翻了以往的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大陆关系恶化。蔡的“走出去”战略失败,台湾在东南亚走不出去,国际组织走不出去,邦交国也相继断交,给蔡当局很大的压力,对其的执政形象是很大的挫败。同时台湾清楚台美关系的风险较大,台美关系中台湾并不能得到多少实惠,从这些方面来看,台湾对台日关系还是有需求的空间的。

  三、中日缓和对台日关系有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市场也是有需求的,在经济上来讲,中日是有互补性的,中国市场对日本的亲和力也是上升的,中日缓和在目前来看能否成为战略意义上的,不好做判断,但中日和缓的趋势确实在形成。

  四、这次中国日本相互之间的调整后,根本问题仍然存在,未来肯定还是有摩擦的,风险仍然存在。大国关系更重要,结构性的因素更加突出。世界格局调整在进行中,中日之间还是会有摩擦、冲突。

  最后他还指出,台日关系由明的变成暗的,台方对台日关系的需求存在,日台关系对两岸关系的确有影响,但影响两岸关系、占有主导作用的还是美国因素。日本在提升对台关系相比起美国还是保留有余地,有一定的顾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讨会主持人王键最后表示:“当前日本对华重点在实现安倍首相今年秋季访华,在中美中日关系的战略博弈与协调时刻,在日本急于实现安倍首相今年秋季访华的外交目标之下,日台关系必然要持续低调一个时期。”他认为,安倍急迫访华的战略意图除了连任总裁及掩盖丑闻等国内政治需要、满足国内经济界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需求之外,也是对美展现出一种“软抗衡”的姿态,以中国作为其向特朗普“讨价还价”的重大筹码,颇有“借力打力”的太极拳理。安倍不仅急于今年秋季实现其正式访华的目标,而且也反覆表示其参加2019年中日韩三国北京峰会的迫切愿望。

  虽然中日关系和缓带来日台关系的相对低调,但对于未来扑朔迷离的日台关系走势,我们要始终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准备。日台关系的“违规”发展或将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不仅会破坏中日关系的稳定与发展,破坏台海和东亚的和平稳定,更严重威胁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要时刻向日方发出明确的信号,对日方要始终坚持强调,日方必须遵守中日之间的四个政治文件和四点原则共识。

  当今日台关系的形成和保持,不仅粗暴干涉中国内部事务,更严重侵犯中国的国家尊严与领土主权完整,中国始终坚决、强烈地反对日台关系的存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定决心以及强大能力,始终是对日台关系最重要、最有效的遏制因素。中国的战略崛起则标志着中国实现决心的能力日益明显强化,由此,未来中国的决心和能力对日台关系的遏制,在战略上必将更加坚定、在效果上必将更加有效。

  此外,中评社记者注意到,在讨论到日本核食品进口问题时,在座众学者一致认为台湾不接受日本核食品进口是目前日台关系发展的障碍,也是导致安倍政府对蔡当局不满,台日关系政冷的一大因素。大陆对日本开放进口核污染食品对于日台方面会起到一个示范性的作用,加上台湾对台日关系的需求存在,导致台湾迫于大陆开放,因而也对日本开放进口核污染食品,这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日台关系发展的障碍没有了,也间接促进了日台进一步的交往,这一点值得思考和注意。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53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