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图首 > 戴博语中评:中美爆发热战可能性低

热点搜索

戴博语中评:中美爆发热战可能性低


戴博相信,以“新冷战”无法正确描述当前非常复杂的美中关系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威尔逊中心研讨会探讨美中意识形态影响力之争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戴博相信美中是竞争对手,不是敌人,接触仍应是两国关系支柱 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中评社华盛顿9月20日电(记者 余东晖)美中在各个方面日趋紧张的关系会否令两国陷入“新冷战”?美中关系专家戴博(Robert Daly)对中评社记者表示,“新冷战”一词无助于理解美中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美中在全球范围内全方位的竞争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新框架来描述,幸而美中爆发“热战”的可能性仍低。他强调,建设性接触仍应是美中关系的主要支柱。

  华府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所长戴博19日对中评社记者说:“我不喜欢‘新冷战’这个词,因为它提出了一个与旧冷战的类比,无助于我们理解美中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他指出,美国和中国是富裕而强大的国家,在经济、技术、军事、规范性、话语权和软实力等各个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竞争。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描述它。

  戴博表示,幸运的是,美中之间爆发“热战”的可能性仍然很低,两国几乎没有潜在的开战理由。两国都面临着令人生畏的国内挑战,这些挑战分散了两国对冲突的注意力,两国在多极世界的影响力都有限,因此受到制约。

  戴博指出,美中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曾经用来抵消冲突,中国领导人喜欢把经贸关系称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但北京和华盛顿正在脱钩(decoupling)它们的经贸关系,相互依赖正在让位于各自独立。与此同时,技术进步正迅速接近这样一个时刻: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可能比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大。他表示,不知道如何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切,但显然不是“新冷战”这个词。

  由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任创立所长的基辛格中美研究所最近迎来十周岁生日。戴博日前在庆祝创所十周年而举办的“美中关系十年:从接触到对手”研讨会上致辞指出,基辛格中美研究所创建的目的就是为美中领导人和公众提供平台,告知美国对华政策,提醒中美公众什么是中美关系的根本性东西。今天的基辛格中美研究所的使命依然是确保告知决策圈和公众:接触仍是美中关系的支柱之一,尽管在当前的氛围下执行起来更加困难。

  戴博分析,美中关系过去五年发生来两个根本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始于70年代的以承诺接触与合作为特征的时代,转向更多竞争,甚至互为对手为特征的时代。这由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清楚地表明。一些中国人听到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定义感到震动,某种程度上不仅觉得意外,而且觉得受到冒犯。但戴博认为,特朗普政府实际上如此大胆地作此宣布,只是后来居上(play catch-up),因为北京早就得出类似的结论,虽然中国的外交语言比较客气,但它早就相信美国在中国实现雄心道路上设置最大障碍,并且据此想法采取行动。现在北京和华府都同意,这是一种更具争议性的关系。

  第二大变化是,现在美中关系是全球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这种竞争事关地缘战略、军事、意识形态、经贸、技术等各个领域,是规范性的。这些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美国正与一个对等(peer)的竞争者在全球范围内竞争。

  戴博表示,在此背景下,基辛格中美研究所将继续努力帮助两国决策者和公众来为这个有“对手风险”(rivalry risk)的关系进行适当建构(frame)。他指出,自己刚开始时对“对手风险”关系的提法相当抵触,现在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词来进行正确的描述,因为对手(rivalry)关系,不同于敌对(enmity)关系,与敌人不同。对手是你我寻求同样的东西,但两人不能同时得到。美中两国都渴望成为世界超群(preeminent)国家,他们的努力不互相直接针对,与敌人的状况不同,但他们发现彼此间有越来越多的矛盾(cross-purposes)。

  戴博表示,期待今后几年继续准确建构这种竞争的、非常复杂的、但仍关键的关系,“我们相信建设性接触仍应当是美中关系的主要支柱”。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558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