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王勇答中评:特朗普缘何打中国牌?

热点搜索

王勇答中评:特朗普缘何打中国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中评社图片)


美国副总统彭斯(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中评社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 李娜)美国副总统彭斯在10月4日的一次演讲中无端指责与恶意中伤中国,加之近期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美国打压中国科学家、限制中国留学生赴美等,引发人们对中美关系的担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彭斯演讲中所传递的信息与美国当前的中期选举有着很大关系,特朗普打“中国牌”的主要目的在于转移国内矛盾的焦点,同时为共和党可能的选举挫折预留“退路”。

  此外,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此时访华不仅是向中方通报朝鲜半岛的情况,同时也是向中方解释美方近期对中美关系采取的一些举措,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之处。王勇认为中美“贸易战”在美国中期选举以后可能会有所放松,但从中长期来看,这将会是一场“持久战”。

  特朗普打“中国牌” 为选举预留退路

  王勇表示彭斯演讲传递了三方面信息:

  首先,彭斯的讲话反映了美国保守派、极端右派上台以后试图重新塑造美国对中国的整体看法,包括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及历史文化等各领域,对中国的总体看法相当“负面”、“消极”,对过去四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积极发展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这是他们带着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的“有色眼镜”来判断中国的一个产物。

  第二,美国挑起“贸易战”以后,中国采取了比较冷静、理性的应对,同时在原则问题上没有让步,他们对中国所持的立场和应对方式非常不满意,认为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特朗普政府的目的是迫使中国无条件“投降”,接受美国提出的所有条件,但是中国立场之坚定出乎美国保守派的意料,因此彭斯的讲话反映出在贸易战上他们面对中国有一定的挫折感。

  第三,彭斯讲话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在于转移美国国内公众的视线,捞取选举的好处。当前民主、共和两党在美国中期选举中的竞争进入胶着状态,特朗普面对民主党的选举攻势,包括对特朗普发起的一系列调查,如“通俄门”、个人性丑闻、逃税问题等,都对特朗普的政治声誉与个人形象造成很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站出来打“中国牌”,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转移国内矛盾的焦点,把中国说成是“干预”美国大选的罪魁祸首,希望美国选民,尤其是让他的支持者看到所谓的中国威胁,甚至把中期选举可能的失利也说成是中国干预的结果,这是特朗普给自己预留的一个“退路”,符合其过往的行为方式。

  蓬佩奥访华反映出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多面性

  在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对中国恶意满满的演讲后的第四天,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问完日、朝、韩三国后来到中国,为前景不明朗的中美关系更添疑云。对此,王勇表示,蓬佩奥此时访华反映了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多面性,它有着多重的目标。

  王勇分析道,首先,从美国国内的选举来看,特朗普希望打“中国牌”,炒作中国问题来转移视线,但同时他也认识到在解决一些地区性的热点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帮助。王勇表示,特朗普在选举造势中把妥善处理同朝鲜的关系作为其政绩之一,认为自己创造了历史,因为历届美国总统在朝鲜去核问题上都没有取得像他现在的成绩,特朗普内心有对成为伟大外交家的向往,希望历史能够对他进行这样的定位。但同时,特朗普又像他自己的推特反映出来的,他对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作用非常敏感,担心中国在朝鲜问题的解决上设置障碍,内心实际承认中国在朝鲜半岛的作用。蓬佩奥此时访华,向中国通报他访问朝鲜半岛的基本情况,同时试探中国的态度。王勇认为这是值得肯定的,说明特朗普看到中国在朝鲜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中美可以合作的一个领域。

  同时,蓬佩奥访华也想借机向中方对美国对华政策做出一些说明。王勇指出,最近这两个月,美方注意到,中方官媒、学者对美国对华政策性质的解读出现了变化,过去强调它是“贸易战”这一相对单纯的性质,现在则强调特朗普政府正在实施实际全面“遏制”中国的计划,中方认为美国试图采取“新冷战”的思维与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定位出现非常消极的变化。如果美国采取全面遏制中国的态度,中国必然会采取防范、反击的措施,对美国的利益伤害也会很大,不仅是在双边关系中美国利益要遭到损害,在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美国期望中国发挥所谓“建设性”的作用也可能下降,这都是美国所担心的。所以,蓬佩奥访华也有向中方解释美方近期对中美关系举措的意图,即强调尽管中美在很多问题上确实存在意见与利益分歧,但是美国并不是要全面遏制中国,美国仍然希望可以合作,中美之间还存在很多共同利益。

  王勇认为,这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之处,既想改变中美关系的方向,同时又不想完全破坏中美关系中有利于美国的一面。中美之间形成的共同利益纽带仍然在发挥着维持两国关系的作用。美国极端保守派一意孤行,想将中美关系推向完全对立的方向,在美国国内也受到不少反对与警告,主要来自美国工商界的反对声音。

  “中美贸易战”会是一场“持久战”

  对于不断升温的“中美贸易战”,王勇表示,“中美贸易战”很有可能会变成中美之间的“持久战”。不过,短期内特别是美国中期选举以后,“中美贸易战”可能会有所变化。他具体分析道,特朗普打“贸易战”有美国国内选举政治的背景,随着选举结束,“贸易战”的紧张局势可能会有所放松。中期选举结束后,政治化的因素有可能减少,从而为中美双边磋商创造更好的条件,双方可以讨论一些短期、中期或长远方案相互结合的解决方案。

  王勇分析,美国中期选举结束以后,中美两国领导人可能会见面,为中美磋商创造更加积极的气氛。他强调,特朗普本人有较强的个人意志,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将会对“中美贸易战”的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对此,王勇认为,在美国中期选举以后,中美之间能否达成贸易战的一个暂时“停火”协议,将和两国领导人间积极互动是否持续有很大关系。

  同时,王勇指出,如果美国要让中国在原则问题上让步,让中国牺牲国家长远的发展利益、发展权利,那么美国应该放弃这种想法。对于“中美贸易战”,中美之间需要真正达成一个“双赢”的协议,前提是美方要降低对中国让步的期望值,同时必须改变对中国、中美关系过于“消极”的定位和看法。

  从中长期来看,中美经济较量将会持续。王勇表示,美国保守派对中美经济关系的定位是消极的,他们从“零和”游戏的角度定位中美经济关系,即以非输即赢、你输我赢的角度看待,而中国更多是从“双赢”、“多赢”的角度看待这一关系。特朗普政府如果继续坚持这种消极的看法,那么,它将在高科技出口、技术转让、中国对美投资以及中国学生学者赴美留学访问签证等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严厉控制的政策。美国保守派认为,如要减缓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美国必须在经济、科技等方面打压中国。但是,美方采取的强硬措施也必将伤害美国经济和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毕竟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越来越明显。所以,美国一方面采取遏制中国的措施,同时又会有所顾忌。

  “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王勇总结说,“两个大国间的竞争将是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将同时存在。”对美国来说,希望继续保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同时要减缓美国技术向中国转移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如何管理这种关系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对中国来说,美国的技术管制、投资管制对中国经济短期有影响,会减缓中国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会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但从中长期刊将会刺激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技术、技术创新的决心与努力,将会带来更多的技术投资。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进步从中长期来看会做得更好,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中国将会成为创新大国、制造强国。

  中美关系相对乐观,同时做好最坏准备

  王勇表示,对中美关系不要太悲观,我们看到当前中美关系恶化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有相当多的理由对中美关系保持不悲观的看法。

  第一,中美关系经过四十年发展,特别是经历了经济全球化20年高速增长期之后,中美之间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的关系,美国人称之为“中美国”现象,这对双方利益影响很大。美国如想彻底摆脱中国,打破这种相互依赖关系,重新建立自己的供应链,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代价高昂。特朗普政府内一些极右派试图促使中美经济“脱钩”,这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因此,我认为虽然中美经贸关系作为整个关系的“压舱石”地位动摇了,但中美共同利益依然会起到很大的平衡作用。

  第二,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在其他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包括社会、人文、家庭等,想要完全割断这种密切联合也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没有中国留学生、中国人才,那么,美国教育与科研将会遭到很大的冲击。

  第三,中国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的分量已经和三十年前不一样了,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已经真正成为了一个具有地区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在联合国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在全球治理体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此外,中国除了在旧有机制中的合作外,中国在一些新的机制特别是在推动国际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方面已经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亚投行与“一带一路”等。当然这也是美国感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力和压力的原因之一。

  “中美双方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当然对中美两个大国来说,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维护合作大局的前提下,开展一些健康的、良性的竞争,才是对双方乃至世界最好的发展。”王勇说。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128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