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智库:中评白皮书第250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热点搜索

智库:中评白皮书第250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本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国评论》订阅方式(中评社图片)


本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评白皮书第250期《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已出刊,本期白皮书刊发了两岸关系、国际关系资深专家就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国际局势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本期“总编思语”——《两岸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与解决之道》一文中,《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周建闽指出,当涉及到国家的主权代表权问题时,两岸关系就必然会陷入到一种零和博弈的结构性矛盾之中,这种结构性矛盾具有顽固性与难以调和性。两岸关系不好,台湾的一切都不会好。旁观者尚能看清,透过接受“九二共识”就能很容易地结束两岸关系的螺旋式下降以及台湾国际空间被压缩的局面。而民进党政府却为了选票、为了政党利益,不惜伤害广大台湾民众的利益、尊严与福祉。“这样的政策还能持续多久?值得当局深思。”

  本期白皮书“智库阔论”栏目主要聚焦中美关系及国际局势,共刊发了三篇文章,分别是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的《“四海运动”下的中美竞合关系》、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卫星的《美国的“印太战略”与台湾地区的战略选择》和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台湾战略研究学会理事长翁明贤的《世界变局中的涉台国际环境:抗衡、扈从或和平中立?》。

  《“四海运动”下的中美竞合关系》一文指出,东海、南海、黄海和台海,曾被视为冷战后东亚地区具有战争危险的四个爆炸点。它们看似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四海连动”。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有可能因“台湾问题”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台湾也会因“重美轻中”,面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

  《美国的“印太战略”与台湾地区的战略选择》一文指出,特朗普上台后,推出“印太战略”,其主要目的是遏制中国崛起,维持美国始自冷战后的唯一超级霸权地位。此时此刻,台湾当局的战略选择,到底是靠向美国,还是以台海和平发展为念理性处理相关问题?遗憾的是,民进党蔡英文当局选择了前者。这是火中取栗,是十分危险的!美国对台从来只是当作棋子利用,历史殷鉴不远,台湾当局何去何从需深思。

  《世界变局中的涉台国际环境:抗衡、扈从或和平中立?》一文指出,台湾必须确认当前世界变局的战略趋势,理解台湾所处的安全态势,才能进一步提出促进台海稳定和平发展的政策。一般安全取向选择:抗衡、扈从、避险、中立等,台湾应该阶段性采取积极和平中立,寻求中美两强之间的“战略平衡”轴心。如何从决策者立场、建构新时代的两岸关系应该是当务之急。本文借由“区域安全复合体”( 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角度,透过三个国际政治解析层次,分析整理台湾历届总统主政时期的安全态势:“结盟”、“覆盖”、“无结构”到一定程度的“缓冲区”态势,提岀“积极和平中立”的战略思考。

  本期白皮书“智库报告”栏目主要聚焦台湾问题,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三位台湾问题专家就台湾“宪改”、台湾人的认同问题以及两岸“统合发展”等议题发表了精彩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王英津的《从“五院”到“三院”:台湾新一轮“宪改”的预判与应对》一文旨在对自台湾第一轮“宪改”延续至今的“两院”存废论争进行梳理,并对“台湾当局具体将会如何废除‘两院’?废除‘两院’将会对岛内政治及两岸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大陆该如何制定因应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民进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贞威的《关于台湾人认同问题的若干概念辨析》一文指出当前关于台湾的认同问题充满很多负面论调,如¨交流无用论”、“惠台政策无效论”、“交流疏离论”、“和平统一无望论”等。当前我们首先要做好的是第一个层次的政策认同,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好提升政策落实能力,更好创造优美便捷的发展环境,慢慢地外溢出对第二个层次的认可,即提升对大陆的正面观感和好感度,在此基础上激发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真諴热爱。而第三个层次要水到渠成,长期努力,关键是建构台湾同胞基于祖国大陆的切实生活体验和政治经验,进而塑造“新中国人”认同,这是未来台湾同胞认同建构的新思路。

  彰化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公民教育学系助理教授李毓峰在其文章《两岸“统合发展”初探》中尝试用前瞻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来探索两岸从融合发展走向统合发展的新思路,并提出有别于欧洲统合的所谓“特殊的两岸统合模式”,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是政治层面,两岸统合是两个政治实体之间的统合,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统合。第二是体制层面,两岸统合是两种政经社会体制的统合。第三是法制层面,两岸统合是两套法律宪制之间的统合。两岸唯有在这三个层面都进行相互统合与共同治理:高阶政治与行政事务的统合治理、政经社会体制的统合治理、法律与宪制体系的统合治理,才能真正建构出合乎实际的、有效适用的、特殊的两岸统合模式。

  本期白皮书“智库论丛”栏目刊登了两篇文章,其一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李环的《习近平港澳治理思想初探》。在该文中,李环认为,习近平港澳治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进入新时代,并就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十四条基本方略,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是其中之一。面对国内外复杂深刻的形势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动摇的同时,结合港澳形势发展,积极探讨如何把港澳治理得更好。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高屋建瓴,积极引导,主动塑造,形成系列治港治澳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略,极大地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战略和政策,谓之习近平港澳治理思想或曰港澳治理方略。

  其二是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王鹤亭的《两岸关系的内战法理及逻辑演进》,该文指出,中国内部的政府继承因内战而发生,内战的延续导致政府继承过程仍在持续,内战的结束将带来中国的完全统一以及政府继承实践的完成。两岸关系的实质是一个尚未终结的内战,两岸之间从内战行动发展为内战状态,从内战的双边行动发展为单方控制,作为叛乱团体的台湾政权并不具备交战团体的权利和地位,而合法政府则具有选择适当方式来完成继承、阻遏分裂以及终结内战的权利。两岸关系中的内战法理逻辑确证并巩固着“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与法律现实,保障了中央政府的合法权利,限定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路径与方式,在首选“和平统一”终结内战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央政府被动使用非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权利与合法性。

  在“智库观察”栏目,本期白皮书刊登了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战略咨询中心副主任、军事学博士赵景芳的《新时代中美安全危机管理的战略选择》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伟男的《两岸融合发展解析》两篇文章。

  《新时代中美安全危机管理的战略选择》一文指出,在中美全面战略竞争背景下,新时代中美关系中的危机面将显着上升,中美在诸多热点问题上面临擦枪走火的严重可能。因此,为有效管理中美安全危机,最大程度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以危机管控来稳定中美竞争,力避两国关系在敌意螺旋中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甚至战争深渊。

  《两岸融合发展解析》一文认为,两岸融合发展理念是对台工作“两手思维”里“软”的一手的重要体现。今年2月底,中央3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惠台31条”,是我们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针对未来的两岸融合发展工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继续完善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适时建立评估两岸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三是注意吸纳台胞优点、谨防大陆沙文主义,四是防止僵化理解“同等待遇”这个重要概念。

  本期白皮书“智库思考”栏目则重点刊发了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周天柱的《试论两岸的制度之争人才之争》,该文指出,两岸制度之争与人才之争是长期、持续,有时是很激烈的,正朝着对大陆有利方向发展而不可逆转。大陆主动提出制度之争是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的表现。一个制度仅靠美好的理论和价值观是无法生存的。它必须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能够解决面临的题。虽然台湾心理上仍以自己是西方民主制度而自视甚高,但两岸制度对比的平衡早已开始向大陆倾斜。

  “智库研究”栏目为读者呈现了南台湾两岸关系研究学会理事、嘉义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发展研究所兼任教授陈淳斌力作——《大陆推动31项惠台措施成效及台湾的回应策略分析》。该文指出,值得观察的是在融合发展战略思路下,中共当局直接出击、操之在我,让台湾人用脚投票,可以说是当前大陆推动融合发展的最终战略目标且是大陆对台政策最重要的转变。可以了解中共在十九大后已加快两岸经济融合进程,期冀加速台湾居民西进大陆,磁吸效应进一步显现。整体来讲,台湾社会中有相当多的年轻人、高教育程度者或中产阶级的人对大陆这项“新对台措施”持比较正面反应,这代表大陆陆续推出各种的“惠台”新措施,确实在台湾目前正处于政经困境且恶性循环背景下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冲击。

  本期白皮书“智库回眸”重磅推出“《中国评论》的四根支柱与创新模式”一文,该文由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邵宗海撰写。在文章中,邵宗海指出《中国评论》的四根支柱分别是《中国评论》月刊、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中评智库基金会。通过对这四大支柱的分析和介绍,他认为,20年来《中国评论》发展迅速,从传统的杂志到网路的创建,已将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竞争力的媒体,创造了近代中国一个媒体企业奇迹与示范的模式。

  本期的“智库视野”栏目聚焦中国中西部发展,特别推出虞卫东的《“一带一路”战略的中西部小康社会发展模式之解》,该文指出,中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宗教文化多样化,生活习俗与汉族不尽相同,然而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十分相似,中亚和中东北非国家,多民族多文化和伊斯兰宗教文化等,价值观不同于汉族地区。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在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中一定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同时,要适应当地的慢节奏。发展除了物质生产的硬道理,还要发挥互利共赢的感染力。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时,宣传更重要。

  压轴出场的“思想者论坛”栏目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2018年第10次思想者论坛全文。是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主持,邀请了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方面的专家就“美国对台政策变化与两岸关系变局”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以下核心议题:美台关系是否发生了质变?美国为何要调整对台政策?美国对台政策变化对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大陆应该如何应对美台关系新态势?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18年10月号,总第250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至今20周年,是目前两岸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评论月刊,已从一般的时政评论杂志,转型成为研判两岸及东亚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解决两岸问题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深受两岸及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186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