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巍:中美矛盾具有必然性、长期性
中评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 海涵)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挑战与应对”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国际关系学院校长助理、教授达巍在发言中表示,当前中美之间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麻烦是在大的世界秩序的转换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因此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相当的必然性。中国要避免对自己的外部环境做出过于消极的判断。与之相应地,美国也不应该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做出过于负面的判断。中国绝对要做中美关系当中比较清醒、比较节制的一方,对我们的战略环境、战略机遇的判断要恰当和慎重。
中美之间面临巨大挑战
达巍表示,当前中美之间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麻烦是在大的世界秩序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相当的必然性。
他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明年的一月一日也是中美建交四十周年。四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和中美建交两件大事在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相继发生,这绝对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由时代的浪潮所推动的。四十年前,新自由主义在美欧兴起,而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以及具体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与美欧当时的思潮变化方向一致。
达巍指出,中美关系当前的困难,与之相应的时代背景则是新自由主义大潮的终结。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风靡了几十年,在各个国家也都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各个国家都在逐步地进行调整、回调。
他认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才出现了如今中美关系的巨大变化。因此,中美问题不仅仅是两个国家政策层面的问题,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达巍表示,除了这个大背景本身造成的挑战之外,中美之间还面临着由此大背景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挑战。中美两国面对当前的大势时都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使中美两国寻求妥协变得更加困难。
他具体分析说,于美国而言,面对世界秩序的变化、面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松动、后撤,“美国下一步将怎么走?”“是要打造一个小范围、高层次的新秩序”还是回到“过去覆盖全球的所谓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这在美国国内并未达成一致;此外,特朗普个人乃至特朗普政府也因其决策风格多变而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与中国而言,中国国内围绕着贸易战和中美关系也有诸多讨论。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节点上,也要考虑应该怎么样再出发,下一步改革开放怎么走。
中国应做清醒一方
对于美国中期选举,达巍认为,这可以被当作是一个节点,此节点过后中美之间或许会有更多谈判机会。
但是达巍坦陈,虽然中美之间或许可以在短期内达到一点妥协,但是必须认识到长期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处理中美关系时目标要现实一些,将“可以管控的一种紧张状态”作为一种追求目标亦不失为明智之举。
达巍表示,当前中美之间更为重要的事情则是防止经贸领域的冲突外溢到其他领域。事实上,中美在其他领域的冲突已经出现了,而当前两国要做的是不要把这些冲突全部联系在一起。
最近国内有一种声音表示“美国已经制定了一个不让中国发展的遏制战略”,对此,达巍表示,做出这个判断现在可能还为时过早。从历史上的美苏冷战的教训看,当年美苏走向冷战其实跟双方的战略判断有很大关系,苏联对其外部环境做出了过于严峻的判断,而美国又对苏联的战略意图做出了过于负面的判断,正是由于这两个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一系列小事件不断累加,一步步将美苏两国推向了冷战。今天的中美两国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中国要避免对自己的外部环境做出过于消极的判断。与之相应地,美国也不应该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做出不符合事实的负面判断。
达巍指出,中国绝对要做中美关系当中比较清醒、比较节制的一方,对于我们的战略环境、战略机遇期这些重大问题,我们要做出新判断时一定要恰当和慎重。对于中美沟通谈判,“中国要等待美国的决策模式回归到一个比较常规的模式。”尽管美国常规的决策模式仍然会对中国非常强硬,但是这个时候中美更具有沟通的条件,两国形成战略稳定架构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现在状况下,中美之间最多只是能形成暂时的妥协。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650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