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两岸专家在京共议中华文化精髓
中评社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 徐梦溪)12月11日下午,以“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与精髓”为主题的中华文化论坛第一组分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嘉应学院文学院李玲通过梅县客家人对苗栗文教的拓荒和经营探讨了客家族群认同的“东移”。李玲以20世纪中期迁台的梅县客家人的主要活动为中心,从地缘、业缘、语缘结构考察外省客家人对苗栗公教事业的播种耕耘,以两岸互动、原乡与移居地互动的脉络中考察客家族群迁移的特点和规律。
作者来自东方生命研究院潘麟围绕“略论中国文化之学统与道统”发言指出,学统传承知识,道统传承生命。今天谈复兴东方文化,首要大事就是再续道统。东方文化是否得以传承,以道统是否再续为唯一标准。想要获得东方文化的真灵魂,必须穿过文字,超越名词术语,成为古代圣贤的生命之化身,只有用生命传承的文化才是道统。
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员严峻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与精髓:以宋为例》一文中指出,宋代文化的繁荣与发达举世瞩目:其哲学成就最突出的体现在于儒学在本体论上的深化,宋代文史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其科技、商业发达。这主要得益于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公平的人才选拔晋升机制和对发展商品经济重视。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 十三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杨毅周在《提升“中华文化论坛”层级 促进两岸文化融合发展》一文中指出,两岸同胞同文同种,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中华优秀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灵家园和精神纽带。现在更需要也更有可能加强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中华文化。他建议,中华文化论坛应以大陆各个领域的文化团体为交流主体,对接台湾民间相应的文化团体;除了传统的学者研讨之外,还可以设立“两岸文化博览会”、“两岸艺术汇演”、“两岸艺术展览”、“两岸艺术节”等项目。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杨泰顺在《儒家的单元体系与民主制衡的观念》文中指出,台湾受到西方价值的熏染,同时也为了换取更多强权的保护,长久以来便以学习西方民主体制为发展目标。经过半世纪以上的尝试错误,台湾人虽引进了西方的选举制度、宪政法制、权力分立、言论自由、人身保护等,但观念上台湾人却还是无法摆脱儒家的幽灵。今天台湾所实践的民主,充其量也只能称为“选举民主”,算不上符合民主的真义。今天民进党企图利用手中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去创造一个“太上司法权”,让监委去骚扰判决不合己意的法官。当行政、立法可以去操控“司法”的时候,台湾的民主就已经变成了一种任期制的独裁。
台湾嘉南药理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余元杰在《南台湾台南地区儒学的推广创新与两岸交流—以嘉南药理大学儒学研究所为例》文中指出,其实台湾地区对于中华文华的传承与发展,一直都是教育界与文化界的努力目标。以南台湾台南地区而言,虽然地方政治是绿营近三十年的长期执政,但是身为全台首府的文化古都,明郑时期即已建立台湾第一个孔庙,与中华文化的关连传承,深刻印画在人民心中,论及台南,文化上全台首学的印象就油然而生。当此之时,看看台南地区儒学的推广创新以及在两岸间的交流,特别具有意义。他建议,要吸引年轻族群和校园学子亲近儒学,校内或可与多媒体系等合作,以儒家底蕴及故事为主,借由新科技之动画等,儒家典范得以代代相传永垂不朽。校外亦可主动与孔庙或社区文化团体,配合节庆举办相关活动,令民众在儒家文化潜移默化下,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褚静涛在《汉字与中华文化认同》一文中回顾了两岸汉字简繁体使用分化的历程,指出在马英九任内,两岸相关部门未能就繁体字、简化字之争达成共识或意向,只得搁置争议。褚静涛指出,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生存方式的自我肯定,是对共同价值观的自我传承,繁体字与简化字是前后关系、衍生关系、兄弟关系,具有共通性,不是非此即彼。繁简之争仅仅涉及到部分汉字的书写与适用,不应上升到意识形态,无端攻击对方。台湾不可一味强求中国大陆使用繁体字,这样做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心生芥蒂,事与愿违,欲速而未达。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邓文金探讨了明清时期漳台宗族家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漳台家族活动和社会生活。邓文金指出,漳台两地的宗族家族文化及其观念虽然随着时间流逝而有所淡化,但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观念与思想并没有因此荡然无存,相反依然顽强地流传下来。这些思想观念既凝聚着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炎黄子孙源远流长的爱国爱乡传统,并且以代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方式,不断传递给下一代。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闽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林晓峰和闽南师范大学教师曾萱探讨了如何以闽南文化为共同文化载体推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文章指出,两岸心灵契合需要文化引领,闽南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交集,在凝聚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增进两岸同胞彼此感情,唤醒两岸共同的传统文化记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可通过中华文化,特别是闽南文化来凝聚两岸民心、引领两岸未来,透过两岸共同发展营造共同生活方式、形塑共同价值观念,促使两岸同胞情感趋融、价值趋近、认同趋合、潮流趋同,逐步打破“台湾命运共同体”狭隘意识,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价值追求,并且使之成为两岸闽南乡亲公认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的文化基础。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023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