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现场:中美专家共话两国贸易谈判走向

热点搜索

中评现场:中美专家共话两国贸易谈判走向


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发表主旨演讲(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G20峰会解读:中美贸易谈判的未来”圆桌讨论会现场(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中评社北京12月12日电(实习记者 阎晓阳)10日上午,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G20峰会解读:中美贸易谈判的未来”圆桌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20国集团首脑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贸易争端达成共识,停止进一步加征关税。本次讨论会的召开正是为了解读两国共识和未来谈判前景,来自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未来三个月能否解决双边贸易关系中的棘手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做引导性发言时表示,习近平与特朗普在阿根廷的这次工作会议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从结果来看,这次“首脑外交”是成功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思考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和90天谈判的可能结果。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是相对容易解决的,对此中国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领域做出更大努力,两国也应当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多边贸易框架下的合作展开进一步探讨。而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则可能是一个更加漫长和困难的过程。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费和中国研究项目副主任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发表了主旨演讲。他对于现阶段的中美关系发展持谨慎态度,并分三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斯科特·肯尼迪就中美关系的框架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在中美建交的三十多年中,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对华政策是一种接触政策。一些人认为,借助此项政策可以实现中国在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与美国的趋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借此中国社会可能会变得更加开放,在同一套普适规则下实现两国的竞争和合作,也就是“与国际接轨”。不过,现在华盛顿认为这一政策是失败的,因为中国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社会和政治制度,而且正在国际舞台上建立新的规则和秩序。在去年中国宣布进入“新时代”后,美国国内认为等待中国转变已经不再现实,因此特朗普上台后采取了更加直接的对华政策。

  斯科特·肯尼迪还指出,尽管美国民众对于特朗普某些政策表示担忧,但是在对华的立场上与政府保持着相对的一致。如果中国不重新回到美国规划的改革路线上,这样的政策还将持续。中美之间具体的项目合作,比如“一带一路”等,需要在两国关系稳定后才能商讨。斯科特·肯尼迪强调,美国接下来的对华策略很可能是全方位遏制,包括意识形态、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与此同时,美国还会继续维护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国际秩序,遏制中国与外部的接触。

  其次,斯科特·肯尼迪就中美两国面临的机会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中美已经丧失了三次提升两国关系的机会。第一次机会是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美没有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而后随着地区性多边协议的兴起金融危机的爆发,双方让步寻求共识的意愿也就不复存在。第二次机会是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双方仅达成一些小的共识,缺乏实质性的突破。第三次机会是TPP。特朗普宣布退出TPP无疑是使这次机会彻底丧失。而现在,双方正面临第四次机会,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中期选举后,美国国内许多人士也在观察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是否会有调整和松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民主党掌控众议院只会向现任政府施加更大压力,以实行更加强硬的政策。斯科特·肯尼迪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双方都要保持定力,避免因为细小摩擦导致的战略误判,增强全局意识。
  
  最后,斯科特·肯尼迪认为谈判是抓住当下机会,修复两国关系的最好途径。从两国建交以来,中美之间存在许多摩擦,但是通过对话和协商都实现了良好的管控。他指出,也许美国没有像中国那样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但是中国应当保持追求自身长期目标的定力。斯科特·肯尼迪强调,“这不是一个自力更生的时代,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而中国毫无疑问处于这个时代的中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应当共同致力于面前的谈判,抓住机会,以求谈判共识的顺利达成和两国关系的修复性重建。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CCG常务理事、富爱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浩轩,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研究员Kevin Tu,中国社科院“一带一路”中心副秘书长许文鸿等学者也就两国关系和未来走向发表了看法,并回答了现场的提问。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024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