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 中国如何应对
中评社香港12月13日电/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彭念博士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2月号发表专文《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关系与中国的应对》,作者表示:2018年10月初,美国副总统彭斯的一篇言辞激烈的对华“攻击檄文”发布后,国际舆论哗然。不少分析人士将彭斯的演讲与邱吉尔的“铁幕演说”相提并论,并再次使用“新冷战”来形容当前的中美关系。①本文认为“新冷战”的提法言过其实。实际上,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不对等全面竞争的态势之中,还未演进到全面对抗的地步。为此,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妥善应对挑战,努力扩大合作,从而顺利崛起。文章内容如下:
一、“新冷战”的提法“言过其实”
“新冷战”是在“冷战”的基础上经过加工修饰而创造出来的新名词,其一方面与“冷战”相区分,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冷战”的某些固有特征。“新冷战”的核心观点是两大国或大国集团为争夺领导权而展开“生死存亡”的全面对抗或冲突。这一点与“冷战”期间的美苏争霸相似。不过,与“冷战”强调意识形态和军事对抗不同,“新冷战”主要强调经济领域的对抗。
“新冷战”的说法确实符合当前中美关系的某些特征,比如中美在经贸领域的摩擦(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贸易战”),但并不完全符合中美关系的现状。首先,中国尚不具备与美国进行全面对抗的实力。换言之,中国还难以称之为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另一“极”②。这与实力相当的美苏进行“两强争霸”存在根本性差异。其次,尽管美国采取遏华战略,但其并未“置中国于死地”;因此,中美之间的“争斗”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同时,中国也并没有意图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这与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存在显着差别。再次,美苏在冷战期间“老死不相往来”,而中美则存在密切的经济政治联系(比如美国企业仍在华投资,中美之间仍保持高层接触)。因此,中美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接触,并非全面对抗。最后,与美苏在冷战期间各自组建军事同盟和划定势力范围不同,中国并没有与任何国家建立同盟关系,也没有通过扶植“代理人”来建立势力范围来与美国对抗。综上,目前中美还未进入“新冷战”③,而是在进行一场不对等的全面竞争。
二、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关系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关系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两点: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中美战略互疑的加深。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以及美国的相对衰落,中美实力差距不断缩小。这一点毋庸置疑,不必赘述。由中美实力变化而引发的争论就是目前学界和舆论热议的“修昔底德陷阱”,即守成国和挑战国围绕领导权之争而进行的不可避免的对抗和冲突。尽管如此,中美并不必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双方对彼此意图的研判。如果双方均将彼此视为“敌人”,则双方形成竞争乃至对抗和冲突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如果双方将彼此视为“朋友”,则双方或将形成权力共享的合作关系。
对于中美而言,两国实力差距的缩小一方面引发美国对维护其领导权的担忧和焦虑,另一方面也引发中国对现有国际体系(由美国主导)的不满和随之而来的改革需求。但这并不必然触发中美之间的全面竞争乃至对抗。简言之,如果中美将彼此视为“朋友”,则双方或将通过合作来解决分歧,最终形成双赢局面。遗憾的是,美国从冷战思维出发,错误地将中国定义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④以及最主要的安全威胁⑤。这导致美国对华政策的急剧转向,推动美国对华全面竞争政策的形成。而中国对美国对华政策险恶意图的疑虑也越来越深,并引发了反制举动。如此一来,由实力差距缩小所带来的利益碰撞便在中美的战略疑虑中螺旋式上升,形成目前的全面竞争关系。由于美国目前仍具有相对于中国的实力优势,且竞争首先由美国发起,因此这场全面竞争凸显出不对等属性。
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中美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不对等地位。其中,美国是主导方和发起方,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是接受方,被动应付。美国拥有先发优势,能够主动设置议题和规则,然后利用实力优势逼迫中国就范。而中国则被逼反抗,或寻求“和解”。美国不惜以贸易战、制裁战(制裁中国军方高层)和威慑战来逼迫中国参与美国所宣称的公平竞争。而中国则希望与美良性竞争,避免出现对抗和冲突(比如,中国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试图使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美国执意将矛盾从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和军事领域,以提升对华威慑力度,最终迫使中国妥协。而中国则希望将矛盾控制在经济领域,竭力避免矛盾的蔓延和激化。
二是竞争的强度不断增强、领域不断扩展。首先,美国通过逐步增加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种类来扩大对华贸易战的规模;将“毒丸”条款塞进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自贸协定中,试图破坏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自贸谈判⑥;通过与欧盟签订自贸协定以及与日本进行自贸谈判来孤立中国。其次,美国通过批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抓捕涉嫌“窃取”美国敏感高科技术的中国人士、制裁中国高科技公司以及阻止中国留学生赴美高校学习高新技术专业等手段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再次,美国主动将经贸领域的分歧与台湾、南海等问题联系起来,将中美竞争扩展至政治安全领域,以达到对华全面施压、迫华疲于应对的战略目的;最后,美国还通过将意识形态分歧纳入中美竞争之中以及指责中国干涉美国内政,将中美竞争的范围无限扩大,以增强其对华强硬战略的合理性,并逼迫中国妥协。
三、美国无法赢得最终胜利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确实在这场不对等竞争中拥有诸多优势。正因如此,美国总统特朗普才洋洋得意,一副胜券在握的胜利者姿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最终胜利。
一则,尽管美国在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中占据优势,但这种优势并非绝对优势,因而也就难以彻底逼迫中国屈服。目前,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美国都难以彻底“绞杀”中国。比如,美国不断提升贸易战规模的做法招致了中国的有力反制,美国在台湾以及南海“秀肌肉”的军事威慑也刺激中国加快相关军事部署和军事训练安排。正因如此,美国目前仍然没有切断与中国的接触“窗口”,而中国也有底气“硬扛”美国。
二则,美国要想将优势转化为可信的威慑力,并进而达到预期威慑效果绝非易事。一方面,中国在美国威慑升级之下的强势反弹已经预示着美国对华威慑战的衰减效应;另一方面,美国不断提升对华军事威慑力度的举动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先前的预期威慑目标并未真正实现。比如,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频率加快、次数增多,美军B-52战略轰炸机频繁飞越南海,美军舰穿越台湾海峡以及美科考船停泊台湾港口等。美国甚至还扬言在南海和台湾海峡同时举行军演,以“警示”中国。这些举措表明美国无法通过军事威慑来阻止中国的崛起,尤其是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不断加码,以求尽可能保持一定的威慑力。
三则,在中美相互依赖如此之深的情势下,美国所采取的任何施压政策都面临“伤及自身”的窘境。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五百”,无论是对华打贸易战,还是外交战,美国都会遭受中国反制措施的“伤害”。而目前这种“伤害”已经逐步显现,比如特朗普近期就指责“中方邪恶打击美国农民”⑦。当然,随着贸易战规模的扩大和“战事”的持续,利益受损的对象还将逐步增加。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提醒道,贸易战的持续会使得美国的贸易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少。⑧
四则,尽管彭斯在演讲中强调美国将坚持到底,但美国能否长期维持这种优势,并藉此给中国施加持久压力仍然有待观察。考虑到美国国内反特朗普呼声的高涨,民意和舆论的强大影响力以及白宫内部对华政策分歧等因素,特朗普政府要想长期有效施压中国绝非易事。除此之外,特朗普也并无足够的威信和能力来制止那些“反叛”行为。比如,美国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就不顾特朗普的警告宣布在上海新建工厂,给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战“当头一棒”。⑨未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市场不断扩大,美国大型跨国企业来华投资的步伐不仅不会停止,反而会加快。这对于特朗普的对华施压策略无异于“釜底抽薪”。
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美国并没有关闭与中国接触的大门。实际上,彭斯在演讲中也没有将话说死,而是留了一丝机会给中国。比如,他转述特朗普的讲话称:“总统已经明确表示,我们希望与北京建立起建设性的关系……虽然北京已经偏离这一愿望,但中国领导层仍然可以改变方向,回归改革开放的精神。”⑩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始终存在继续与中国接触的“不同声音”。比如,美国财政部长努姆钦就数次与中国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并坚持通过谈判来解决中美贸易分歧。
四、中国的应对之策
面对美国的胁迫,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不要自乱阵脚。同时,中国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以“刚柔并济”的综合手段来改变其在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中的被动地位,提升自身的博弈能力和话语权,扭转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局面。具体而言,在那些无法妥协的领域,尤其是军事安全领域,中国应“以硬碰硬”,以强有力的反制措施来提升美国威慑战略的成本,从而阻止美国可能的威慑再升级企图。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已经对美发出明确信号,警告美台军事合作以及美舰在台湾海峡“自由航行”的严重后果。但这显然还不够,未来中国应根据美台军事合作的程度来分级强化在台湾海峡的军事演练强度和扩展演练范围,尤其是军机军舰绕台飞行巡航的频率和武器装备的级别,以展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并尽可能威慑美军在台湾问题上可能的“冒险举动”。ﻩ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也将视美国的军事行动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如果美军提升在南海巡航的频率和武器等级,则中国也可以增加驱赶美军军机军舰的频率,并加快在南海部署先进军事武器装备,以抵消美军的武力威慑效应。如果美国维持或者降低在南海的相关军事行动,则中国也应放缓南海军事部署以及军事拦截行动等。与此同时,中国也可以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推进与菲律宾在争议海域的联合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活动,补齐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短板”,深化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接触,全方位巩固中国在南海的既有优势,提升中国在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中的博弈筹码。
在贸易问题上,中国可以一方面保持必要的反制措施,另一方面继续与美国保持沟通。实际上,尽管特朗普已经宣布对几乎所有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但这并不表明中美就贸易问题的磋商已经永久性关闭。一些分析人士猜测,中美或将在美国中期选举结束之后再来进行贸易谈判,以妥善解决这一重大分歧。香港《南华早报》甚至给出了具体时间——11月29日,即G20峰会正式举行的前一天。⑪而特朗普也在11月1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他表示,美方愿意扩大对华出口,两国经济团队有必要加强沟通,并支持美国企业积极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⑫因此,通过谈判来合理解决贸易问题仍将是中美两国的理性选择。
在这一基本判断下,中国应继续主张谈判解决贸易问题,积极回应美国所释放的谈判信息(如果美国有释放),从而占据“道德高地”,赢得国际社会好感。同时,中国有必要继续保持对美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的谴责,以巩固国际反贸易保护主义力量,持续给特朗普施压。此外,中国需要辅以强硬反制措施来阻止美国提出过分要求的企图。
在朝鲜问题上,中国已经被蓬佩奥明确告知,其是美朝可能签署的结束战争的和平条约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影响力仍然是特朗普政府所看重的。换言之,在朝鲜问题上,美国依然需要中国。实际上,在蓬佩奥今年10月访华之前,朝鲜负责核谈判的外务省副相崔善姬就已经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举行会谈。紧接着,崔善姬又赶赴莫斯科参加中俄朝三方会谈。分析称,崔善姬此访将进一步强化中俄在无核化谈判过程中对朝鲜的支持立场,而这无疑会提升中国在半岛事务中的影响力以及在中美博弈中的筹码。未来,中国可以视贸易战的解决进展来考虑是否在朝鲜问题上给予美国何种程度的协助。
此外,在一系列关键性的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中美依然存在合作空间。正如美国顶尖智库外交关系理事会主席哈斯(Richard N. Haass)所言,鉴于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影响,阿富汗可能是另一个可合作领域。如果世界要应对下一次金融危机,或在气候变化方面取得进展,改革世界贸易组织并制定网络空间规则,中美合作也必不可少。⑬这些合作领域的开展(如果可能)可以帮助中国缓和与美国的竞争关系。
五、结语
总体而言,中美目前正处于不对等的全面竞争之中,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被动应付。但美国尚难以彻底发挥其“碾压式优势”,而中国也并非没有“还手之力”。基于这一现实,中美之间的不对等全面竞争仍将持续。至于其是否会演化为全面对抗则取决于中美双方接下来的互动方式和互动成效,尤其是双方能否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克制以及取得某些具体的合作成果。
在此,我们真心希望美国能够放弃对华强势施压策略,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国良性互动,并及早与中国妥善解决贸易分歧,达成具体合作协定,在台湾和南海问题上保持谨慎姿态,以推动中美关系早日走上正轨。而中国也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并在美国所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做出更多努力,同时继续保持与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接触,加强双边危机管控机制建设,引导中美关系早日“转危为安”。
注释:
①实际上,在彭斯演讲之前就有文章指出中美面临“新冷战”风险。如郑永年:“即将来临的中美新冷战”,《联合早报》,2018年3月13日,http://www.zaobao.com/forum/expert/zheng-yong-nian/story20180313-842282;郑永年:“美国为什么要和中国进行‘新冷战’”,《联合早报》,2018年3月13日,http://www.zaobao.com/forum/expert/zheng-yong-nian/story20180626-870252.彭斯演讲之后,关于中美进入“新冷战”的讨论急剧增加。
②“极”是衡量国际体系结构的核心变数,比如“单极”、“两极”、“多极”,一般指国际体系结构中力量最为强大、地位最为重要的大国。
③目前关于中美是否进入“新冷战”的讨论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邓聿文:“美中进入新冷战?”,FT中文网,2018年10月8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9659#adchannelID=1600;马丁·沃尔夫:“美国必须避免与中国‘新冷战’”,FT中文网,2018年11月1日,http://www.ftchinese.com/premium/001080037?exclusive.
④美国在其《国家战略安全报告》、《国防战略报告》、《核态势审议报告》等三份国家级的评估报告中均将中国列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
⑤美国国务卿蓬佩奥11月1日称,在未来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将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中国将是美国家安全‘最大威胁’外交部回应”,凤凰网,2018年11月1日,http://news.ifeng.com/a/20181101/60139342_0.shtml.
⑥“毒丸”(poison pill)是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用来形容美墨加贸易协定(USMCA)中的32.10条款。该条款规定,协议中的任何一成员国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则其它成员国可以在六个月后退出并建立其自己的双边贸易协定。由于中国一直未获得国际社会承认其“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这意味着如果加拿大和墨西哥想和中国达成自贸协定,就要承担与美国自贸协定破裂的风险。“美国推‘毒丸条款’:在贸易上孤立中国的重型武器?”,搜狐网,2018年10月17日,www.sohu.com/a/259903540_100159141.
⑦“特朗普称‘中方邪恶打击美国农民’商务部回应”,新浪网,2018年7月26日,http://news.sina.com.cn/o/2018-07-26/doc-ihfvkitx1934192.shtml.
⑧根据克鲁格曼的初步估计,贸易战可能会使全球贸易量最多下降70%,美国的GDP减少2-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谈贸易战:美国会损失什么?”,网易,2018年6月22日,http://money.163.com/18/0622/16/DKTUORJA002581PP.html.
⑨特斯拉正式落户上海系在美国之外的首个超级工厂,新浪网,2018年10月18日,http://news.sina.com.cn/c/2018-10-18/doc-ihmrasqr6938191.shtml.
⑩“彭斯副总统就本届行政当局的对中国政策发表讲话”,美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2018年10月5日。https://china.usembassy-china.org.cn/zh/remarks-by-vice-president-pence-on-the-administrations-policy-toward-china/.
⑪“港媒:习特会暂定在11月29日”,《联合早报》,2018年10月21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report/politic/sino-us/story20181021-900771.
⑫“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新华网,2018年11月1日,www.xinhuanet.com/2018-11/01/c_1123649939.htm.
⑬美知名战略学者吁美中管控台湾南海分歧,中评网,2018年10月21日,http://www.crntt.com/doc/7_0_105223337_1_1021082818.html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0546.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