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宝虎:坚持九二共识 循序推动两岸协商
中评社北京1月19日电(作者 尹宝虎)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新时期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提出了一系列纲领性的原则主张,在两岸和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讲话对两岸关系70年来的发展做出了科学概括和总结,其中也强调了“九二共识”的历史意义。讲话指出,“70年来,我们秉持求同存异精神,推动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一石激起千层浪,岛内各政治党派和政治人物对这一包含“共同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立即出现了不同的解读。
蔡英文秉持其一贯不接受“九二共识”的立场,这次更是夸长歪曲地解读“九二共识”等于“一国两制”,呼吁各党派自此不要再提“九二共识”。蔡英文的解读居心不良,不值一驳。马英九准确地认为这是蔡英文想要“做掉”“九二共识”。新党主席郁慕明、国民党原主席洪秀柱以及部分有历史承担的学者均正面肯定习总书记的讲话,认为台湾有必要明确未来统一的大方向。但不少蓝营人士的解读则值得玩味,普遍的看法是,大陆将“九二共识”包含“国家统一”内容,是大陆对“一中各表”内容上的调整和灵活性、模糊性的收缩,呼吁大陆回归本真的“九二共识”。更有个别国民党人士试图绕开“九二共识”寻求新的两岸论述。对“九二共识”存在不同理解并不奇怪。“九二共识”本身即是求同存异的产物,对“异”的部分自然存在各自解读的空间。需要警惕的是利用这种解释差异根本否定“九二共识”的存在,如民进党蔡当局之对待“九二共识”。也要防止出于政治现实的需要,过度狭隘地理解“九二共识”,或者企图规避“九二共识”,忘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正是“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不可动摇。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九二共识”的历史原貌做些简要的回顾。
1992年,由台湾海基会提出、并被大陆海协会所接受、后来被苏起概括为“九二共识”的台方的原始版本的文字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海基会还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后来被总结为“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台湾方面谓之“一中各表”。1992年台湾海基会提出的“九二共识”版本虽然强调“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但也知道如果明确这一涵义的具体文字,则双方必然无法形成共识,所以只是对“认知各有不同”点到为止,并未明确表出“中华民国”这几个字。显然“九二共识”是典型的求同存异的共识,共识内容包括“一个中国”和“共同谋求国家统一”,但对一个中国的“涵义”,承认“认知各有不同”,并搁置一边,暂不处理。在当时时空条件下,谋求国家统一乃两岸两岸理所当然的选择,“九二共识”包含国家统一内容一点也不奇怪。
“九二共识”诞生之后,鉴于台湾岛内政治状况的发展变化,国民党方面开始很少去提、后来干脆绝口不提“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目标,反而以“不统不独”为政策基调。在承认“一中”时,也更愿意与“各表”相联系,而且要将“各表”的内容清楚明确的表达出来,就是“中华民国”。大陆方面考虑到两岸对待“九二共识”如果都照台湾的方式同时进行“各表”,则“各表”的具体内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势必相互排斥而危及共识生存,或者干脆造成“两个中国”,因而并未完全接受“一中各表”的说法;而是依据求同存异的精神,强调两岸达成共识的部分,即“一个中国”原则。大陆视差异部分为两岸的分歧,不好属于“共识”内容,并有“新三句”来概括大陆对“一个中国”的理解,以求不要矮化台湾,并不涉及一中的政治含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但大陆方面从未放弃追求国家统一的目标,大陆方面理解的“九二共识”显然是与国家未来的统一目标相联系的。
这些年来,当国民党抽掉“九二共识”里的统一内容(马英九所谓“不统、不独、不武”),并强调“各表”的具体涵义之后,大陆并没有过多计较。这种不计较不等于大陆放弃寻求国家统一,而是考虑到台湾的政治现实,对“九二共识”的台湾解读给予一定的模糊空间和善意忍受。这里的政治现实,就是“台独”势力一直亟亟于“法理台独”,对于包含“一个中国”原则的“中华民国”及其”宪法”必欲除之而后快。所谓法理“台独”,就是通过“制宪”、“修宪”、“释宪”抽掉“中华民国”“宪法”里的“一中”内容。大陆于2005年出台《反分裂国家法》,正是为了反制民进党“法理台独”“正名制宪”“台独公投”等图谋。大陆不惜以“非和平方式”对付“法理台独”,等于以武力捍卫“中华民国”“宪法”。只是因为两岸分歧没有进入政治谈判,两岸两部“宪法”的结构性矛盾一时无法解决,大陆自然不好公然承认“中华民国”。但切不可忘记,恰恰是大陆可能是维护“中华民国”及其“宪法”的最重要力量,否则“中华民国”以及这部“宪法”是否还能存在可能都是一个问号。
大陆对国民党版“九二共识”的模糊空间和善意忍受是否需要继续?或者说,国民党是否还应该以“一中各表”来解读“九二共识”,继续奉行“不统不独”路线?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答案存在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也存在大陆和台湾两个视角。从台湾视角和应然角度看,国民党和一切对台湾未来前途承担责任的政治党派都必须回答:对于台湾人民的国家认同和未来走向,是否需要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交代?由于论述不清,失去党魂,国民党始终难脱“独台”嫌疑,最近个别年轻政治人物居然应声附和蔡英文的两岸观点,难道对国民党不是警讯?更重要的是,对这一重大问题始终模糊处理对于台湾人民和台湾社会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当前台湾社会政治恶斗、社会撕裂、经济凋敝的总根源就是台湾同胞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如果对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和台湾未来的政治走向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和论述,则对内,这种恶斗、撕裂和凋敝状态势必一直继续下去,让人民无所适从;对外,还将促使台湾一直成为外部势力恶意利用的筹码,从根本上违背台湾同胞的利益。大陆对台和平统一政策,既是对国家主权的维护,也是出于对台湾同胞的民族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广大台湾同胞要“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共担民族大义”,“把促进国家完全统一、共谋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无上光荣的事业”。大陆对台和平统一政策决无西方传统里的掠夺和侵占的功利心,更多出于民族情感、民族尊严、民族大义和民族责任,因此能够提出“一国两制”这样充分尊重台湾情况的现实主义构想。台湾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党派,都不应该在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未来政治走向这一重大问题上闪躲回避,而要勇敢地承担责任,提出最有利于台湾同胞的方案和论述。
从大陆视角和实然层面看,大陆不可能放弃国家统一的目标,但却不得不正视岛内对“九二共识”将长期存在不同理解、不同立场的现实。首先,广大台湾民众对“九二共识”的理解更多出于朴素的经济民生考虑,认为“九二共识”维持现状,有利于同大陆维持和平发展,有利于双方交往合作,自然好过蔡英文敌视大陆的冲撞路线,这次“九合一”选举证明了台湾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广泛支持。但对于“九二共识”的具体涵义,民众未必详细辨析。对广大台湾同胞的这种朴素理解,大陆自然要加以包容。在国民党方面,“不统不独”、“一中各表”固然并不理想,但只要有死心塌地坚持“台独”的民进党在,大陆就别无选择,只能与国民党合作。近期,马英九将“不统”解释为“不排斥统一”,如果能够得到国民党主流的赞成和接受,也算是较之原来“不统”政策小有进步。即便民进党内,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宪法一中”和“反省台独党纲”的声音,可视为顾忌两岸关系的“暂缓台独”派。假如民进党在2020大选中失败,这种声音未必不可能再次出现。如果民进党从“台独”变为“缓独”,国民党将“不统”修改为“不排斥统一”进而朝向“共谋统一”方向迈进,都是有利于两岸关系走向和平统一的积极发展,都应该得到大陆的鼓励、支持。对于那些根本否定“九二共识”存在、坚持“台独”立场者,大陆应该坚决予以打击。总体上,大陆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打击范围限制在极少数死心塌地的“台独”势力,包括“急独”、“渐近台独”、“理念台独”势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习总书记提出,要“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并倡议“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有代表性的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
如何推进两岸民主协商,存在协商什么内容和怎样启动协商过程这样两个问题。就协商内容而言,除了探讨“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显然也包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安排”,比如两岸和平协议、两岸“应通尽通”的各项安排等。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不仅可免去台湾每年武器采购巨额费用,还可永久解决台湾成为外部势力筹码问题,同时免去两岸耗费巨大资源应付对方的战略威胁,对两岸关系行稳致远尤其具有迫切性和可能性,应该是两岸未来协商的头等大事,两岸各界应该切实加以推进。同时,也应该大力加强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探索、研究,完善对“一国两制”的论述和宣传,以求根本改变台湾社会长期以来对“一国两制”的误解和负面印象,逐步减少台湾社会的“拒统”、“防统”、“恐统”情绪。对“一国两制”的误解和曲解是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阻碍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因素。只有客观、理性看待“一国两制”,才能够没有顾忌地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因此,对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方案探索和对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安排的探索,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两岸协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下到上、由民到官、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不同于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达成各项协议时更多采取的由官到民、自上而下的办法。为此,两岸智库学者和两岸各界人士、各类社会团体和行业团体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往来,就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各项安排、方案献计献策,积累共识,包括分歧点在哪里的共识。这既是一种学术讨论,也是一种民主协商。这样的讨论和协商应该不断扩大代表性,实现制度化,条件成熟时推动建立有学者建议的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等机制,并形成阶段性的成果文件或者共识文件。一旦政治条件成熟,就可以推进此类成果文件转化为可执行的两岸协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台海形势走向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如果两岸各界能够深入体会习总书记两个“无法改变”和“两个无法阻挡”的含义,就不难准确理解“九二共识”的政治含义,对推进两岸民主协商进程也必然充满信心。
(作者系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法学院兼职研究员)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864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