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台湾政局发展与两岸关系
中评社香港1月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不久前中评智库基金会会议室举办座谈会,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凌友诗、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天大研究院助理院长伍俊飞、《超讯》杂志总编辑纪硕鸣、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常务副秘书长方平与会。座谈会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主持,与会者围绕刚刚结束的台湾“九合一”选举,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分析与判断。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以《九合一选后的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展望》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罗祥喜:开场白
2018年11月24日九合一选举之后,台湾的政治生态和政党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香港的专家学者也非常关注这场选举。今天(2018.11.26))邀请到的,都是香港能够评论台湾和两岸关系议题最权威的专家。我们列了几个参考提纲,一是怎么解读选举结果?有何启示?特别是韩国瑜现象有何启示?二是怎么看这次选举对未来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的影响?三是对未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何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九合一选举结果没有意外,基本跟我们之前的分析研究吻合。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有几点观察:
首先,选举结果反映了台湾的民心民意变化,可以说台湾民众对民进党执政的失望与不满是主因,蓝营支持者基本归队并踊跃投票。
其次,虽然民进党惨败,国民党的席次大幅增加,但不能简单地把民进党的大败等同于国民党的大胜,需要冷静分析,不要误判。
其三,韩国瑜虽已当选,但韩国瑜效应还在扩大和深化,未来影响值得关注,它对国民党的冲击与再生,或者对台湾的政治发展,都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四,选举过程和选举结果所反映的两岸关系因素值得深入分析。蓝营执政县市的大幅增加,意味着两岸城市交流有望进入新阶段。民进党大打主权牌、统独牌无效,民众对民进党操作大陆介入或假新闻议题也不以为然;“东奥正名”公投也被否决,显示出台湾主流民意反对“激进台独”的务实立场;部分绿营舆论仍把惨败原因归结于大陆干预,但受到网民铺天盖地的批评和讽刺,认为民进党仍不知反省。
其五,选举虽然结束,但另一场政治博弈马上开始,无论是败选的民进党,还是胜选的国民党,都将开始布局2020大选,包括“总统”初选及“立委”提名,竞争或斗争会非常激烈或残酷,柯文哲的动向也备受关注。
我先抛砖引玉谈到这里,下面请《超讯》杂志总编辑纪硕鸣发表看法。
纪硕鸣:中间选民成就韩国瑜 第三力量打造新政治
我先讲讲在选举现场的感受。我这次去台湾关注的不是高雄,而是台北。因为高雄我是一个多月前去的,也采访了韩国瑜,基本上对结果有了一个判断。尽管在高雄,民进党的管碧玲说民进党评估有十万票的赢面,我们在韩国瑜竞选总部,韩的发言人说选情很紧,大概势均力敌,因为吴敦义的言论流失了一些妇女票。尽管如此,我观察南部民间气氛,看拜票过程,韩的机车队伍是民众自发的,而陈其迈的扫街都是动员的。所以我觉得高雄没有什么大的悬念(韩国瑜会胜)。
我之所以对台北很关注,是为了证明我的观点,因为大家讲政党政治不会出现第三力量,那么台北的选举到底会不会出现第三力量?当初我看民调,台北中间选民超过50%,他们既不支持蓝,也不支持绿,我很有兴趣,想知道他们这部分人的立场是什么。但当我到了台湾,问那些教授,他们说这都是《旺报》在炒作,一选举这些中间选民就会归边的。我又去做了些采访,比如黄文玲,她是无党派的,原来是台联推的“立委”,这次以无党籍身份参选,柯文哲父母还为她站台。做了这些访问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第三力量是存在的,只不过精英人物比较少,导致认为最后选民们还是要么选蓝、要么选绿。
我一些台湾朋友,以前是不投票的,这次说一定要出来投票,不管蓝营推的是谁,一定要投蓝营,不再给民进党机会。第三力量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合适人物让他们挑选。精英要么蓝、要么绿,这次柯文哲能不能用自己的白色力量站起来,因为他第一次选举是靠民进党,这次没有政党背景能不能起来,是证明白色力量能否成军的标志。
为何这样考虑,因为这也涉及到韩国瑜、侯友宜,他们站起来是蓝色力量的作用,还是他们的个人魅力?这就可以验出来。所以这次我一直盯着台北开票的屏幕看,非常焦灼,一会赢一会输,真的很精彩。最后柯文哲赢了,不管有多么不合理,赢了就是赢了。今天即使丁守中赢了三千票,也没有把蓝军全部拉回来,因为柯文哲这次的得票,加上姚文智的票,正好是柯四年前的票数,85万。这次丁守中即使再多拿三千票,也没有达到上届连胜文拿的60万票,蓝营气势如虹的情况下,还拿不到以前的票数,说明白色力量不仅吸了浅绿的票,还有蓝营的票。浅绿的都不一定吸到,因为我们去了柯文哲的竞选办公室,也去了王志坚的竞选办公室,王志坚的一个助理主任说他这段时间的任务,就是要让民进党的票回归,一点不留给柯文哲。我自己感到白色力量、第三力量在台湾是存在的,柯提出要超越蓝绿,不是赶走蓝绿。
所以韩国瑜现象反映了中间选民的理念:不谈政治,发展经济。这些理念在民进党执政不力的情况下,很能得民心,我觉得这是韩取胜的原因。所以韩技术上的打法是另外一回事,韩的理念是对国民党传统理念的反叛,与其说他是“非典型国民党”,我觉得他是“新典型国民党”。新在哪儿?就是传统政治和新的政治展望的交替,民间对政治人物、政治发展有新的期待,尽管很多人说这次选战没有统独、没有两岸,其实两岸因素还是很浓。韩国瑜提出的口号“货要出去,人要进来”。货去哪儿?去大陆市场;谁进来啊?大陆老百姓。潜台词就是,离开大陆货还是出不去,人进来也没用,因为东南亚来的旅游人口和大陆来的旅游人口消费水平完全不一样,所以不要以为台湾可以离开两岸关系。韩国瑜很清楚,只是用他的表述方式,经济语言,而不是此前国、民两党的政治语言表述。这种老百姓能接受的表达,实际上还是离不开大陆的。所以韩不主动讲九二共识,但他也不回避,问到他,他一定会讲坚持九二共识。讲到两岸关系,他一定会讲这些原则。他知道离开这些原则,就没有他期望的两岸关系了。
这也是旧政治向新政治的转变,我想未来台湾的政治气氛会发生变化。其实这次柯文哲得到一个教训,柯是坚持中间道路,超越蓝绿,不把两岸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但柯又允许总干事小野支持陈其迈,又允许柯的太太去为台中林佳龙站台,结果马上柯就掉粉。所以柯后来又去扫街,又去和馆长对话,重新把年轻人选票拉回来,回到原点。据悉,到了最后几天,柯在网络上的支持率曲线才回升到现在的状态。这对柯是个教训:如果理念左右摇摆,支持者会离开。说要超越蓝绿,却偷偷和绿营相会,最后民众用选票说话。
解读韩国瑜现象可以看出,原来是贵族政治高高在上,但这次可能需要站下去,到老百姓身边。民进党为什么会失去选票,一个是施政,切割两岸关系,得不到任何社会、经济支持,还有就是民进党的傲慢,离开社会,也是民进党失败的致命因素。
伍俊飞:这是韩国瑜的胜利 他对两岸关系的态度仍需关注
这次选举结果,民进党大败,蓝营大胜,大方向来讲,这种判断是对的。大陆对台政策,无论是“两岸一家亲”,还是惠台政策,都是成功的。民进党施政是失败的,特别是几个关键点,一个是“一例一休”,再一个是军工教年金改革,还有社会议题,比如说公投。公投捆绑选举,对民进党是有利还是有害?从结果来看,特别是南部对同性婚姻极力反对,尽管南北有些差异,但总体来看台湾社会还是倾向保守,这和我们一般的选前观点还是有差别,台湾无论基督教徒还是佛教徒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高度一致:反对同性婚姻。民进党操纵这几个议题,选举上确实是失败了。
具体到县市,集中讲高雄现象,或者叫韩国瑜现象,我还是赞同纪老师讲的,第三力量的存在、壮大从侧面表明传统政党政治被带有个人色彩的第三力量冲击、冲垮。如果夸大说,与其说蓝营胜利,不如说韩国瑜势力的胜利。当然韩国瑜个人情况比较特殊,他自己的理念,他选举的所作所为,很精准。他很像毛泽东讲的,成大事要有两个“气”,一个是猴气,一个是虎气,韩国瑜都有。他还接地气,被民进党从北农赶到南部以后,他深入基层,把绿营的铁票仓“三山”撼动,在很短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街串巷做到的,这和陈其迈高高在上,靠民进党高层支持的做法不一样。
还有韩的文宣方式,不是国民党传统的温良恭俭让,他就是大白话,有冲击力,网红语言,甚至很多话是大陆人讲的,要“捋起袖子”,是共产党、民进党的语言,而不是国民党的语言,简单、粗暴、直白、有效,深得年轻人的心。甚至还有江湖气,吴敦义要帮韩站台,韩说“你别来,你来是帮倒忙”。这在国民党以前很少见,以下犯上。吴敦义没来,韩赢了,将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国民党以后会发生变化。
韩在北农的经历对他也有帮助。高雄是重工业城市,港都,陈其迈的方略是现在要经济转型,搞高科技。但高雄其实有大量农民、小商小贩,这种人口结构被韩国瑜抓住了。种蔬菜水果,民进党要把水果“南向”卖到东南亚,这是扯,台湾和东南亚都是同样的热带水果,怎么可能互相卖?民进党缺乏基本逻辑。实际上造成南部高雄农民收入急剧下降,这点被韩抓住了。
韩国瑜提出了高雄“又老又穷”,刚开始我们很吃惊,陈其迈以此攻击韩国瑜,作为一个外人怎么侮辱我们高雄。所以当时很多人说韩国瑜离开政坛太久了,和现实脱节了,他不懂民进党铁票仓的政治文化。结果韩抓住这个议题做文章,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后来我们做调研,发现韩的提法其实很精准,高雄“又老又穷”。过去六七年,高雄人口结构变化很大,16到24岁年轻人都去北边了,因为有高铁很方便,出国也方便,减少了大概5万人。同期60岁以上老年人增加了11、12万人。所以韩的口号是有数据支撑的。至于穷,六都中失业率最高的就是高雄,高雄的财政还有三千多亿新台币债务。这些和“又老又穷”是契合的,韩说高雄要拼经济,“东西卖出去,人要走进来,高雄发大财”,抓住大家迫切想解决的议题,吸引了农民、零售商、小生意人,他们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中钢、中油、中船那些大型的企业。其实对民进党施政最不满的恰恰是这些基层的工人、农民、小商贩,这些人是“三山”等地人口的主力,这些人把韩国瑜推上市长位子。
还有一点,韩处理和陈菊关系处理得好,他不是一介莽夫。我们对韩的最初印象是他和陈水扁打架,觉得韩很莽撞。最后发现并不是,韩很尊重陈菊,特别是吴敦义说错话之后,韩马上和吴敦义撇清关系,不让吴敦义来站台,韩尊重陈菊和陈菊身边的人。这个手法比较巧妙,因为陈菊的人气至今还是很足的,高雄人把她当作英雄,甚至被称为“高雄妈妈”,所以韩的做法非常明智。
民进党明显出现二元结构,出现了高高在上的人,但这些人集中在北部,有点“国民党化”,但南部民进党人还是传统的宗教信徒、农民、小商贩,基层的人。这会不会促成民进党内部大变化、甚至分裂,应该密切关注。政治的核心就是团结大多数,打倒一小撮,如果在这方向着力,团结民进党南部的人,会不会对大陆有益处?
关于未来变化,短期内民进党肯定会反思,其力量受到约束,急独受到约束;美国打台湾牌的难度会加大;国民党既有的权力架构肯定要打破。台湾政治碎片化以后,对我们很大的挑战是,毕竟政权还在蔡英文这里,她会不会狗急跳墙,有极端做法,需要密切注意。混乱状态下,政客会浑水摸鱼,这是隐忧。
我提出三个疑问。首先韩国瑜说“货要出去,人要进来,高雄发大财”,那大陆怎么支持他?目前的政策是不行的,大陆肯定要改变政策。像日月潭卖茶叶蛋的,以前一天能卖一万多个,现在才一千多个,大陆的政策是不是要松动?不一定是全面松动,会不会是点对点、城市之间?就像上次台东县长来大陆卖香蕉,大陆买了500吨,效果很明显,总是比台湾政客拿香蕉蘸酱油作秀强很多。大陆要思考怎么支持韩国瑜,得到台湾南部民进党的人心。
第二个问题,统独、两岸关系不是这次选举的主要议题,我也承认,但韩国瑜在两岸关系上的真心想法是什么?他如何看待统独议题?这也是个隐忧,我们现在不知道,他虽然支持九二共识,但他会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突破“三不”约束,比马英九更进一步?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最后的问题,台湾政治碎片化以后,大陆要有一些操作空间,但危险也很大,很不幸的是,现在刚好是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既然我们可以想到在台湾做这种操作,美国人更可以想到,美国现在有很多优势,毕竟是蔡英文当政。
刘澜昌:民进党倾颓之快超乎想象 民众投票为经济而非意识形态
我96年以后的台湾选举都去过,最有意思的是陈水扁“两颗子弹”那次,第二有意思的是陈水扁2000年当选,这次是第三有意思的。看场面、看选民激情、看选举形势、看丁柯开票时的那种焦灼心理。阿扁2000年那次在棒球馆开竞选大会,那次的感觉和这次韩国瑜场子的感觉基本一样。选民们不是动员来的,而是凭自己的一股热情,就像韩国瑜说的,你看民众的眼神都是求变的热切。插一句,我们香港亚视做转播,和台湾的媒体明显差一大截,台湾媒体会抓现场美女的镜头、那些眼神、感情、现场的气氛,香港没有一个媒体能赶得上。当年阿扁那场也是这样的,相反连战的场就冷冷清清,在中正纪念堂的座位都没坐满。
我有三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就是民进党异化的速度超乎想像。这次选举结果证明了民进党的急速异化,表现在几个方面。为什么选民离弃民进党?民进党本来是个朝气蓬勃、求新求变、要打破国民党“百年老店”这样一个党,但时间没多长就这样了。另外,蔡英文上台才两年,过去起码要到第二任的第二年颓势才出现,马英九、世界上所有民主政治的社会基本是这样的。但蔡英文这么急速就表现出颓势,大家都说蔡英文做的几件事情是蠢事错事。第一是追杀国民党党产,要把国民党灭绝;第二是年金改革,全世界改革都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人一动伤了多少人?许信良告诉我们年金改革导致民进党损失了200万票,这就输了国民党一大截。年金改革蔡英文明知是错的,为什么要做?因为年金改革动的都是军公教,军公教基本上都是蓝营,民进党的策略就是要把国民党灭了,民进党就长期掌权。民进党异化了,夺取大位不是想为老百姓做事,是要霸占这个位置来谋取利益。陈菊去台北当秘书长,把她在高雄的一大帮人都带去了台北,激起了高雄很多选民不满。整个民进党给选民的形象已经完全改变了,不是一个为大家做事的党,而是权贵和官僚,谋取私利,想要某个位子。包括“去中国化”、抹红蓝营,虽然是一个“台独”的计策,但实际上也是为了个人私利的做法。这也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台湾的选举需要花很多钱,自身薪酬填补不了这笔开支,只能搞歪门邪道。台湾的民主选举本身就造成了贪腐的结构性矛盾和陷阱,但是没想到民进党异化的速度如此之快。蔡英文执政两年,民进党就大败,原来的绿地变为蓝天。
第二个想不到,是国民党还会有韩国瑜这样的人才,这个大家都讲了很多。现在有一种说法,不知是否确信,据说韩国瑜和柯文哲是现在台湾唯二的、对毛泽东著作有深刻理解的人。毛泽东革命时期就是动员群众,为了群众利益,韩国瑜在高雄的所作所为亦然。
第三个想不到,是想不到台湾民主选举政治这么急速地回归到选举政治的基本面,就是经济利益决定选票。过去是意识形态决定选票,在阿扁时代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肚子扁扁,也要选阿扁”,就是高雄、台南这些人说出来的。现在就没有人说这样的话了,要求变,要生活好,就不要做意识形态的东西,要老老实实谋求经济发展。将来,蓝绿的势力会慢慢淡化,谁能够给选民真正的利益,而不是说的利益,在选举中就会得票。
对于未来形势的影响,在中美贸易战的大局下,台湾这次选举蓝营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加上香港立法会两次九龙西补选泛民都失败,立法会分组点票建制派可以拿到多数,这样形成了台、港安定的形势,北京就可以集中力量应对中美贸易战。安内攘外,有利于北京对特朗普的贸易战继续打下去。提出建议的部分下半场再讲。
凌友诗:民进党大败因为没尽全力 大陆对台政策需反独促统
民进党此次大败,与其政策失误、异化和第三力量的崛起都有关系,但在我看来,此次选举民进党似乎没有尽全力,而且民进党派出的候选人实力并不强,例如苏贞昌。民进党是操作议题的能手,但是韩国瑜曾驾车撞死人判刑两年的道德牌,以及郑南榕在侯友宜抓捕下自焚殉道的悲情牌,民进党都没有打出来。
需要留意的是,两党在选举时都会有一些策略性操作。如果此次选举民进党有操作成分,民进党大败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目的有两个:第一,降低大陆对台湾的戒心。目前中央已经喊出反独促统,军方也在做统一预案,在此情况下,民进党需要让大陆降低危机意识,回到和平发展,不作统一规划。第二,与国民党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造就蓝绿共治,和平拒统。民进党已经看出,在其执政期间,大陆减少了与台湾的经济往来,如此一来,2020年大选民进党一定会丢掉政权。所以,民进党可能做出一个退而求其次的策略,就是在县市长选举中让步,以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把台湾放活,解台湾之困,而解台湾之困就是解民进党之困。民进党谋求的是2020年的中央政权,只要掌握中央政权,国防、外交、两岸政策就都在它手上。所以,民进党放开地方,让“货能出去,人能进来”,实际上是在救己。
民进党倘若真有这样的谋略,中央面临的问题就较为复杂。我认为,中央应主导形势,将过去“只要不是‘台独’,就交往”,转变为“反独促统才给好处”,用反独促统引领台湾的整个方向。否则,就会给台湾政客放出不需担负促统责任的错误讯息,就会支持民进党复活,还会使得未来国民党内部变为一盘散沙。台湾民众想要的是大陆的好处,所以,要求其作出反独促统的表态,同时继续推进两岸统一,才能引导台湾的大方向,才能不掉进民进党的陷阱。
对于非政党人士的当选,除了独立候选人的自身魅力、民众注重经济以外,我认为这种现象能够反映出政党政治不适合中国社会。政党政治代表的是斗争和撕裂,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喜欢这种政治模式。所以,台湾九合一选举中非政党人士的当选,对于中国未来的道路自信和政治体制探索,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方平:港府亦应提出惠台政策
此次九合一选举,南投县县长林明溱连任成功,在谢票期间,他明确表示非常赞成“九二共识”,将尽快成立两岸工作小组。这再一次表明形势比人强,我们可以采取像过去一样“点对点、单打一”的措施,就农产品、渔产品等签订合约。民进党口口声声说维持现状,实际上早已脱离现状,可以说和大陆有着严重对立,当务之急是能否因应他们的要求,让台湾老百姓有钱赚,让经济再起飞,观光业再兴起。
我有两个想法,第一,除了中央有惠台政策外,香港特区政府是否能因应这次“绿地变蓝天”的局势,也提出一些惠台政策?因为台港本来就是一家亲。第二,中央是否可以在内部组织一批司法专家学者,研究“台湾基本法”,为两岸统一后实施管理作出准备?
我认为,九合一选举后的民进党不可能不变,肯定会进行深刻检讨,但我们要听其言而察其行,希望中央能够适当跟进,并作出前瞻性考虑。
罗祥喜:下半场引言
接下来我们着重讨论一下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台湾政局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这一次民进党大败之后,会往哪方面发展?是往调整两岸政策方向发展,还是往“极独”、拥抱深绿的方向发展?不管怎样,我个人认为,大陆对民进党当然要施加压力,但是也要给予一点空间、一点机会。给了机会之后,他们没有回应,是另一回事。但我们至少应该给予空间,毕竟民进党还是一股很大的力量,何况民进党内部也有不同的力量,也存在理性的、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声音。
对国民党仍要支持,尤其要支持蓝营执政县市的两岸城市交流,要民众感受到国民党执政与民进党执政的不一样,感受到机会更多,生意更好,生活有改善。在政策上要持续释放惠台政策,包括让利、采购等,但某些方式方法可能要调整,要更公开、透明、公平,要让台湾百姓对大陆的善意“有感”。
纪硕鸣:大陆应直接支持台民间经济 两岸民间交流模式值得发扬
刚刚罗总提到要给民进党空间,但我想强调,在政治正确上,绝对不可能给台独空间。不管是深的、浅的,只要不认“九二共识”,就绝对不会给予空间。不过,可以给民进党执政下的民间社会多一点空间。
之前我们在和许信良接触的时候,知道民进党在选举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就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不管这次大选的结果如何,民进党都会做一些两岸政策上的调整,问题在于怎么调整。
目前民进党大败,国民党大胜,国民党的大胜也可以分为是“韩国瑜现象”的大胜,还是国民党本身的大胜。国民党的核心成员当然认为这是党的大胜,因为布局好、发动好,再加上韩国瑜的效应。但韩国瑜的粉丝则认为,这是韩国瑜个人的大胜,因为他的个人魅力,他在选举中不拿国民党的旗帜,而是拿中华民国的旗帜,在尽量淡化政党的颜色,我认为他在理念上已经属于“第三力量”了,侯友宜其实也是如此。包括高雄在内的15县市的胜利,其实是在“韩流”的带动下。吴敦义、马英九等国民党大佬参与站台,也可能是国民党大胜的原因,但是他们全部为丁守中站过台,结果丁守中却败了,所以也要从这个方向做诠释。对于国民党、民进党会怎么调整,现在还很难说,要看政党自己的走向。比如,国民党中的韩国瑜、侯友宜这股新的力量,与传统力量之间不仅是势均力敌,甚至还占一点上风。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现在很难说。
从北京的角度来讲,这次大选的结果与北京的两岸政策也有关系。这次大选完全是让台湾自己选,北京没有参与。其实没有参与就是在参与。不管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来讲,北京的两岸政策都在发挥作用。既然这种政策在发挥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让它继续发挥作用,既对台独要打击,对第三力量、承认“九二共识”的友好力量要支持,又不损害台湾的未来政治发展。
不敢夸夸其谈,只是谈一点感受。我们《超讯》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有些问题是存在的。比如我们这边过多“给糖”,反而利了民进党。台湾的整体经济不能说“很差”,在2017年、2018年,台湾都有3%的GDP增长,在出口方面也有了15%-16%的增长,对大陆的出口更是占到了40%。大陆因为台商的关系,在这个方面也不能去卡台湾。所以,台湾的整体经济是不错的,但是地方老百姓无感。出口都是大财团在受益,他们只会按照市场规律投资,出于风险考量不会在某些地方上做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对地方上的老百姓而言,最有利于他们的就是“货出去、人进来”。这个问题不仅是民进党执政的问题,国民党执政时也有这个问题。台湾整体经济不错,权贵得了不少利益,老百姓无感。
以前我们在两岸政策上是“捧着国民党、防着民进党、养着新党、哄着亲民党”,都是走政党政治的路线,最后这些党可能都得益:民进党得益也是因为老百姓没有得益,最后百姓反水,让民进党得益。这两年以来,这些对政党的政策没有继续进行,国台办比较低调,国民党自己也不积极,国共论坛今年也停了。
近年来,民间的活动开始兴起。首先,我参加了张显耀带团的民间圆桌论坛,国台办也非常支持。我觉得这是走出了一个新的模式。虽然这是一个民间的交流,但是又有官方的参与。发改委、工信部直接参与论坛,民间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拜访官方,直接解决问题,把民间交流置于由北京主导的两岸政策的框架中,使老百姓直接受益。现在的民间交流变为开关和拉链:绿营执政,就把这个拉链拉上,蓝营执政就把这个拉链拉开。在形式上,民间可以直接提出问题,北京来为他们解决,真正让民间受惠。这种方式我觉得可以长期延续下去。
所以,我主要提出几个问题:第一,台湾的整体经济不错,我们直接去支持民间基层的经济,使老百姓受益,后面两年民进党可能会扬眉吐气,好像民进党的执政不错。第二,民进党在政策上并不一定是非正义的,只是他们想急于求成、扼杀国民党,做得太过分之后引起了反弹。第三,民进党将会如何调整两岸政策。这是民进党方面,我们要去应对的。
国民党这一块,我个人认为未来一定是厮杀。国民党一定认为这场选战他们赢了,很多人愿意走出来分蛋糕。上一届选举时,很多人没有走出来,因为觉得没有胜算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思考两岸政策?我还是强调应该把重点放在民间交流上,原来做得不错的政策要继续深化,而不是调整。不需要跟民进党的人开放,而是要让北京的政策惠及地方、民间。以前比较多的是国台办走在第一线,以后是不是考虑点对点、城市对城市,比如让台北市对上海、高雄对福建,签一个友好城市,按照市场规律做,也正好做给美国看。比如说绿营政府上台,地方政府不签合约,这不是国家行为,是市场行为、地方行为,国台办就可以抽离政治上的负面影响。这个帐可以让地方承担,而不要让国家承担。我想强调的是,要多一些民间交流,北京官方主导下的民间交流,这是我们走的另一条统一路线,不用大张旗鼓,用民间的方式融合。比如我们现在推出台湾同胞内地居住证,我的政策有利于市场、有利于民众,老百姓愿意拿,你再反对,我也是行之有效的。如果未来联合国愿意承认台湾特别行政区护照,我就发这个护照。台湾老百姓可以凭藉这个护照进联合国,他为什么不拿?以后可以按照这个方式,市场需要、老百姓认同,按照市场、融合来做,而不是按照政治统独来做,这个融合就慢慢形成了。我的观点总结为四个字,“民办官助”。
伍俊飞:中美二元结构下解决台湾问题 不能操之过急
选举结果出来之后,我觉得对两岸关系还是有些助益的。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不会让两岸关系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目前中美相争的格局之下,台湾内部的变化被外部的因素约束住。
现在经常讲“多极化”,我们研究院曾多次建议要淡化“多极化”这个讲法。“极”这个词多是讲“南极”、“北极”、“阴极”、“阳极”,讲的是相互冲突,真正的多极化是在欧洲一战发生之前,欧洲列强相互竞争,结果是两次世界大战。我们在中美关系这么紧张的氛围下,面临着数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肯定会影响我们对台湾的定位。
在这种变局下,我们提了一种说法叫“二元多强”。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大国,但不同于当年的苏联和美国的冷战,在经济上相互制裁、武力上相互对峙。我们不会这样,而是有点像当年的英国和德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虽然有高关税,但仍有来有往,货物上互通有无,技术上也存在交流。比之当年的英德关系,我们还有更深层的社会交流,说白了,大陆的知识分子、民间,崇拜西方还是占据主流,我们要面对“学习西方”的现实。这导致我们要面对一个“二元结构”,美国有一个朋友圈,中国也有自己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是共享的,形成车轮辐轴一样的结构,中美各为一个轴心,相互的朋友圈高度连接、高度重合。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实力来看,坦诚来说,我们没有什么核心技术。80%的药都是仿制药,还仿制得不太好;没有芯片,华为手机的芯片是别人的;没有人工智能AI算法……这是很残酷的,我们处于弱势,虽然有体量,但是没有质量,所以比较明智的做法是维持均势。
台湾问题处在中美关系均势的引爆点(tippingpoint)上,如果统一了,美国绝对不愿意,如果要维持现状,美国还可以接受。从国家战略的问题上,我们要对台湾问题高度敏感,不管是和平统一还是武力统一,无论是特朗普政府还是民主党政府,美国都是不可能接受的。
最近我们和基辛格方面做了一些交流,他们说得很清楚,即不能改变台海现状。如果改变了,美国就失去了均势,中国大陆就完全主管了东亚和亚太地区,这是美国在战略上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再加上美国在军力、核心技术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虽然美国打中国也不会占到便宜,毕竟我们具有地缘优势,技术也不差,但是要打败美国也是百分百不可能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个人认为,不能很快解决台湾问题,不能操之过急,去推动统一进程。但我们可以推进一种对我们越来越有利的态势,比如在民间交往、社会层面融合、城市点对点交流,以及支持韩国瑜、柯文哲等势力方面,以及打击台独势力、防止去中国化等方面抓紧步伐,但是主动谋求统一,是会在战略上出现错误的。
比如回忆一下我们的祖先,汉人和匈奴相争了五百多年,最后成功把匈奴人赶到了欧洲。在这五百多年以来,有一个非常焦点的地方存在,就是河西走廊。虽然现在不算什么,当时当年匈奴或是汉人之中,谁占据河西走廊,战略平衡就偏向谁。现在台湾在中美之间,就相当于河西之于汉人和匈奴。当年德国击败法国之后,西方的战略家就预言英德之间将迎来一场战争,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冲突,而不是威廉二世刻意要挑起战争,也不是英国处心积虑要干掉德国。我们如果要改变这个结构,需要实现民族复兴等一系列变化,需要时机成熟。现在时机仍未成熟,统一台湾一定要慎重。
刘澜昌:大陆对台工作需精准、长远、弹性、惠民
未来对台政策方面,首先要解决三个认识问题:第一,在这次选战中对大陆因素的评估,不能过分夸大北京对台政策的作用。比如高雄,韩国瑜的口号是“货要出去、人要进来,大家发大财”,之前北京的确对高雄采取了一定的封锁政策,但也要看到高雄“又老又穷”不仅仅是农业、旅游业造成的,而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到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转型过程中没能转过来。高雄四分之三的年轻人北漂,年轻人很多并不是卖鱼、卖水果、搞农业的,而是要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前不久,韩国瑜与郭台铭通了三个小时电话,表示郭台铭要在高雄投资高科技园,给高雄创造高科技的机会,这样可以把部分北漂的青年拉回来。所以北京应该要精准地判断,自己的政策起了多大的作用,可能是50%、30%,这个判断会影响未来的北京对台政策。
第二,任何政策都有两面性。比如,虽然现在台湾整体经济大环境是好的,但是一般民众、低下层市民无感。当低下层市民获益、加上大环境较好,迭加作用可能是蔡英文连任成功。包括之前为什么会有太阳花运动,北京其实给了台湾很多利好政策,但是利益给了大财团,没有惠及百姓,加上民进党的操作,讲了很多不实的内容,台湾青年就发起了太阳花运动。但我们需要注重其中的问题,即利益到底去了哪里,大陆要看清对台政策的利与弊。即使大陆给了台湾再多的利益,也会有深绿把它操作为“收买”,挑起反感的情绪。
第三,过去台湾媒体说“硬的更硬,软的更软”,但我认为会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应该采用“软硬兼施”的方法。我之前写过文章分析,大陆军机绕台在5月份就停止了,如果这个状况在10月还在发生,恐怕对这次选举就有负面作用。虽然5月开始停止军机绕台主要是因为中美贸易战的问题,但是停下来的行为无疑是正确的,军机军舰绕台的行为做一两次就可以了,曾经大陆有口号说要把这种行为变为“常态化”,但就会影响到“和平统一”的方针。“武统”固然会对台独产生高压作用,但是也同样影响到台湾的老百姓,包括支持蓝营的群众、军公教,也会引起他们的不高兴。另外,惠台政策31条也是非常好的政策,但是地方上不断加码,过多的条款如果落实不到实处,也会引起负面效果。
为什么会存在过犹不及的情况?还是对形势的判断不够精准。比如统一,肯定是要做的,但是现在要把统一变为主调,未必是好的,现在大环境主要是解决中美之间的问题。另外,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大环境中,政策也难免比较急躁。所以,我建议应该是几个“多做少说”,多做具体的东西,少说宣传的内容,比如未来给高雄韩国瑜好处,国台办不要说;多谈两岸关系,少谈统独问题;多做软的方面,少做硬的方面,在惠及民生方面多做,在武力压迫方面少做。不是不做,比如抓住机会,拿下一连串台湾的“邦交国”,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台湾的老百姓也未必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造成一种要武力攻台的态势,老百姓未必能在心理上承受。
还有一点,我们能否做到超越蓝绿。曾经我们的对台政策中有一条是,寄望于台湾当局,寄望于国民党,但是我们看马英九,他的立场不统不独,寄望他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应该要寄望于台湾人民,更应该要寄望于自己。我们要长远的效益为主,不能只注重短期效益,短期效益可能很快也出现负面作用。对台政策要考虑10年、20年、3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真正考虑在两岸统一道路上有利的东西。我们现在提心灵契合、两岸一家亲,这都是出于长远的考虑。
另外,在交流方面,也需要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去。现在我们有一些动作不利于两岸交流,尤其是对民进党、对台独倾向人士的限制。我认为可以让一些绿营人士到香港、澳门多参与交流,这是利大于弊的。据说民进党政府也考虑到以牙还牙,也可以对大陆进行封锁,比如大陆官员进入台湾有限制,甚至提出完全断绝,完全断绝对人心的统一是非常不利的。罗总刚才也提到,对民进党的政策是否可以相对宽松一些。前段时间我们去见了许信良,他在推“习蔡会”,见一次就什么都好说了,包括是否承认“九二共识”等。他认为民进党政权一定要搞好两岸关系,大陆方面在中美关系贸易战的环境下,也不能让两岸关系恶化。既然双方都有这个需求,要怎么向好的方面转化,是可以考虑一个弹性的空间。对于民进党的接触,北京方面可以多思考,民进党不是铁板一块,有深绿、浅绿、中间绿,有代表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有代表台商利益的一部分,可以灵活、有针对性地去做。
所以我强调要精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方平:台湾政治未来发展仍待观察
我简单讲两句。第一,“绿地变蓝天”不是国民党的党中央领导有方,一定要摒弃这个想法。这次不管是韩国瑜,还是侯友宜,是通过名人效应,加上选民跟进,以及强有力的竞选团队胜选的,不要以为国民党中央很重要,国民党党中央反而成为了“站台毒药”。
第二,中央的对台政策有高明之处。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针对金马奖颁奖典礼上的台独言论,只有在外交部的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只给予一些回应,不作正式的声明,以免刺激选情,甚至国台办都没有站出来说话。第二个例子,针对国民党党主席吴敦义失言的事件,只在大陆的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节目中有所谈及,批评一下吴敦义,就没有继续跟进了。
现在的问题在于,民进党党主席暂时空缺,在一个月内会决定人选,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决定;国民党也在做适当的调整,是政策调整或是人员调整,当然这次国民党的党主席无需下台。不过,表面上看来“绿地变蓝天”,但不等同于民众已经恢复了对国民党的信心,我讲一句比较严重的话,国民党如果不好好利用这两年接地气,我敢预言2020虽然不是蔡英文在台上,但仍旧是民进党的天下。
另外,我认为处理两岸问题,我们要观其行,听其言,看他们出什么招,我们再以什么招应对,我们要心中有数。
罗祥喜:结语
大家都讲得非常精彩,不少地方可以再认真去琢磨、提炼。今天方是选举完的第一个星期一,上周六才选完,所以很多效应还在发酵,仍需观察。一些问题也不是一场会议可以谈透的,以后还要不断探讨,甚至就某几个问题、某些方面来讨论。今天的会,大家谈得都很精彩,彼此之间角度不同。非常感谢大家!
评论员简介:
罗祥喜:中评社总编辑,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
方平: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常务副秘书长,厦门大学旅港校友会理事长。
伍俊飞: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现为香港智库天大研究院助理院长、天大文控(中国)公司董事、香港致公协会理事。
纪硕鸣:香港著名媒体人,记者生涯二十年;曾任《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亚洲财经》总编辑;现为《超讯》杂志总编辑。
凌友诗:香港大学政治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高级研究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港区全国政协委员。
刘澜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士、硕士及博士;曾任职《开放》杂志、《经济日报》、《星岛日报》、《苹果日报》及凤凰卫视、亚视新闻公共事务部高级副总裁兼亚视新闻总监。现为中观研究所所长。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906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