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嘉:“一国两制”与大湾区建设密不可分
中评社香港5月12日电(记者 张心怡)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华厂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黄友嘉博士昨日在“纪念《基本法》颁布29周年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一国两制”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密不可分。
黄友嘉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改革开放重要发展战略。而“一国两制”既是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构想,也是促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创新制度,“一国两制”既要让香港可以顺利过渡,维持长期繁荣稳定,也要助力国家改革开放。
“和内地其他的区域和世界上其他的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色及优势,就是’一国两制’。”黄友嘉说,不是因为大湾区有港澳,所以有优势,港澳只是“两制”中的其中“一制”。“一国两制”的优势,在于“两制”的互动协作,在岸和离岸的配合,国际和国内的接轨。“一国两制”的优势也在于“两制”下可以带动的制度创新,激发新的发展理念,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黄友嘉谈到,没有内地的市场和两地合作的协同效应,香港很多的优势根本没有办法发挥出来,香港的经济发展也后继无力。金融业作为香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没有内地的市场,香港就不会成为全球第三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而在未来,香港要继续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就需要更好服务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及助力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等等,而这一切也需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才能实现出来。
“举另外一个例子,香港已经有良好的科研基础,特别是在我们的大学里。但香港要能够把这些科研成果产业化,就需要内地的市场及内地创新科技产业的合作,这也需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才能实现出来。”黄友嘉说,香港其他的支柱产业,包括专业服务业等,也需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才能找到持续的增长点,包括世贸组织服务总协定所指的“跨境供应”模式。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才能给香港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稳固的支撑。
黄友嘉提到,香港需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来弥补香港自己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足。这些不足不单是个别产业的,而是关系到整体经济及社会的。包括急剧的人口老化,劳动力不足,土地开发严重滞后的问题等,不单令到港人受到住房问题严重困扰,也给有志创业者带来极大的发展局限。
黄友嘉表示,大湾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一国两制”,而事实上大湾区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都是能够充份发挥“一国两制”优势的产业,包括金融,教育,创新科技,文化,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及在大湾区内携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不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展的。但是有关大湾区建设的研究及酝酿,到最近《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出台,大大提高了各级各地政府及民间对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意识,最近我们也看到了更多大湾区建设的成果。”黄友嘉谈到,这包括港人最关心的税务安排,特别是在内地停留183天的税务处理办法,大大放宽香港和内地在影视制作的合作条件,便利港人在内地开设个人银行帐户的措施,及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包括降低香港车辆申请两地牌的门槛等等,在不同的政策范畴开了绿灯。
作为香港人,应该怎样看待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黄友嘉说,首先,不少青年认为大湾区的发展,就是要促使港人“搬到”大湾区。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打造“一小时生活圈”,这意味着,无论你生活在大湾区那里,都一样可以在整个湾区便捷进出。其实,大湾区建设的最大意义,在于突破地理和制度上的屏障,让港人特别是年青人,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远,都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大湾区的建设越趋完善,将来很多内地的各种社会资源,再加上庞大的市场,也会对香港的年青人更开放,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有港人担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会否削弱“一国两制”。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优势就是“一国两制”,所以绝对不存在“一国两制”会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侵蚀。“一国两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略,所以只有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好的人,才会蓄意破坏“一国两制”。反而,香港自身要对守护“一国两制”有着极高的警惕。我们要谨记,只有在坚守“一国”的前提下,“两制”才有最大的活动空间。
至于香港与内地城市会否构成激烈的竞争,黄友嘉认为,两地分别是在岸及离岸的本质,所以合作空间远大于竞争。香港与湾区内地城市也不存在太多同质化的竞争或重复建设。“习近平主席在去年十一月十二日接见港澳各界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访京团说的非常清楚,在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港澳仍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殊优势,仍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香港不用担心失去自身的体制优势而被边缘化,香港唯一要担心的是自己的不作为而被历史潮流边缘化。”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451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