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图首 > 中评镜头:初夏的钓鱼台御苑 风景如画

热点搜索

中评镜头:初夏的钓鱼台御苑 风景如画


万柳堂(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万柳堂(中评社 郭至君摄)


初夏的钓鱼台御苑内(中评社 郭至君摄)


记者们在柳荫中行走(中评社 郭至君摄)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中评社 郭至君摄)


自成一趣(中评社 郭至君摄)


柳树成荫(中评社 郭至君摄)


望海楼,也是古钓鱼台遗址(中评社 郭至君摄)


大红色中式建筑显得十分热情好客(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郭至君)古钓鱼台昔日为帝王游息的行宫,至金代见于正史,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北京著名的古园林之一。12世纪末,金章宗皇帝完颜璟在此筑台垂钓,遂得名“钓鱼台”。元代初年,宰相廉希宪在这里大兴土木,绕池种植垂柳数百株,建别墅“万柳堂”,成为盛极一时的游览胜地。明代永乐之后,这里成为达官贵戚的别墅,许多文人学士游宴赋诗于此。清代,康、干时期,钓鱼台成为西郊御苑行宫之一,宫墙里许,疏治了玉渊潭,扩增苑囿园林,修建养源斋、潇碧轩、澄漪亭、望海楼,乾隆皇帝亲笔题匾额于“养源斋”、“潇碧轩”、“澄漪亭”、“望海楼”等建筑,并于望海楼及澄漪亭上题诗,以志此事。清末,钓鱼台逐渐萧条,至民国,溥仪将钓鱼台赐赠其师陈宝琛,钓鱼台又趋于活跃,一时成为京城文人雅会之所。

  1959年,钓鱼台扩建为国宾馆,沿湖新建17幢别墅楼,古钓鱼台行宫也得到了修缮,古院新楼参差错落在绿树掩映之中,集古典幽静和现代豪华于一体,成为中国领导人接待外方政要贵宾的重要场所。中评社记者每每进入钓鱼台国宾馆采访,都会为不同时节自带不同气质的苑中景色吸引。

  这次中评社记者来到的御苑,是钓鱼台国宾馆内专门承接较高规格宴会的地方,而万柳堂又是御苑其中的一个宴会厅。以大红色的中国古典设计为主的建筑,无处不彰显着中国热情好客的特色。初夏来到这里,周围绿水环绕、柳树成荫、景色怡人,舒爽十分。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541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