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从两次九合一选举看两岸统一前景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从两次九合一选举看两岸统一前景


  中评社香港6月23日电/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黎青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6月号发表专文《两次“九合一”选举与两岸统一前景》,作者认为:决定台湾民众政治选择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大陆对台湾政治地位的政策,即两岸统一后的“一国两制”的安排。如果大陆执政党对台湾暗示或明确、间接或直接地表明,未来大陆与台湾应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制,那么,客观上将会有助于台湾坚持走“台独”路线的政党与个人在2020年大选中胜选执政。如果大陆执政党明确表明“一国两制”的安排包含着两岸共同缔造统一中国的可能前景,那么将会有助于台湾主张两岸统一的政党与个人在2020年大选中获胜。文章内容如下:

  按照通常的理解,在台湾地方选举中,两岸关系相关议题不是主要关注点,因而在选举中所起的作用有限。但是,台湾执政党在2014、2018年两次“九合一”选举中全面溃败,其主要原因肯定不是各个地方竞选者自身的问题,而是全台执政党在全局性的施政政策与路线上出了大问题。两岸关系就是这样的全局性大问题。去年台湾的“九合一”选举是明年初台湾地区领导人与议员选举的前奏,在即将来临的2020年台湾地区大选中,参选的候选人及其政党应从两次“九合一”选举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以掌握选战主导权,进而获得执政权领导台湾走上光明大道。

  一、2014年“九合一”选举与两岸关系

  2014年11月,台湾地区“九合一”地方选举结束。在22个县市长中,国民党从原本的15席县市首长变成仅为6席,民进党则从原先的6席变成13席。另有3席为无党籍人士当选。在“直辖市”6都之中,国民党失去了长期执政的台北市及台中市。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2008年台湾地区大选胜出,取代民进党人陈水扁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在2012年竞选连任仅仅两年后,国民党就在地方选举中遭到如此惨败,马英九也被迫为此辞去国民党主席之职以示担责。随后,在2016年的台湾地区大选中,民进党大胜取代国民党成为台湾地区执政党,不仅由党主席蔡英文出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总共113个席位中民进党获得68席的过半席位,国民党只得到35席。
  国民党高举“九二共识”的旗帜,自2008年上台执政以来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众多成果,为何却在2014年的台湾地方选举中遭到迎头痛击,继而在2016年台湾选举中全面惨败失去执政权?民进党坚持“台独”党纲,反对与否定“九二共识”,在2000-2008年陈水扁执政期间腐败低能劣迹斑斑,为何却能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与2016年地区大选中相继大胜再次上台执政?在选举政治中,影响与决定选举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在台湾地区“九合一”地方选举中,虽然两岸关系不是公开的重要政策议题,但并不意味着两岸关系对选举结果不产生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自2008年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在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果。截至2014年,两岸在维持了台海和平的同时,已签署了23项协议,为两岸经济社会交流初步确立了制度框架。两岸经济、教育、文化与社会交往活动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产生了可观的“和平红利”。与此同时,两岸事实上“外交休战”,台湾地区政府不仅维持了对外“邦交国”的数量,国际空间还有所扩大,参加了世界卫生大会与国际民航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

  但是,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前推进,产生了三个突出问题:

  首先,“和平红利”的分配不公。在台湾执政的国民党的部分官员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大企业家藉助权势与资本的优势,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享有较多机会、得到巨大利益,而远离权贵与大资本的其他社会群体,特别是所谓的“三中一青”群体,即中小企业、中低阶层收入、中南部民众和青年人,则参与不足、受益相对较少,产生了被排斥感与怨恨。

  其次,随着两岸人员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入,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瞭解与认识不仅有切身的直接感受,而且有更为全面的理性判断。台湾各界民众通过两岸人员交流,不仅认识到两岸在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结构性差异,而且在社会生活与人文习俗方面也有着重大差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两岸统一迫近的担忧、恐慌与抗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台湾同大陆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客观上造成台湾对大陆日益加深的经济依赖。台湾民众担心台湾会先失去经济自主权,继而势必将失去政治自主权,最终将不得不被迫同大陆统一。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两岸统一的目标模式,既在大陆1993年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对台政策白皮书中有具体阐述,又有近邻香港的现实标本,但是却难以为台湾人民与政府所接受。大陆公开宣称的“让利”则被不少台湾人看做是试图以经济利益换取政治统一。
  正是在上述形势下,2014年初台湾地区爆发了“太阳花学运”。所谓“太阳花学运”,是指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期间台湾的一些大学生和市民以反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名而发起的占领“立法院”所引起的社会运动事件。该事件破坏了台湾“立法院”对两岸服贸协议的审议工作,阻挠了该协议在“立法院”通过。两岸服贸协议之所以未能在台湾获得通过,不是因为台湾获利不足或大陆让利不够,而是台湾民众担心与恐惧两岸由经济融合走向政治统一的心态起了关键作用。“太阳花学运”遏制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严重阻碍了自2008年中国国民党在台湾执政以来两岸经济关系改善进程。由年轻无忌的这些学生所体现的反对被大陆方面统一的心态与情绪,随后在当年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选举、进而在2016年台湾地区大选中相继爆发,裹挟着对国民党执政的各种怨恨,最终将国民党拉下马,由在野的民进党取代台湾的执政地位。

  2014年是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转折点。2008年与2012年台湾地区两次大选面临的优先事项是台海和平与经济发展,国民党在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成功地当选执政,致力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上述目标。而2014年至2016年期间,正是由于前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取得的显着成果使两岸统一的现实前景日益迫近,在台湾民众中激发与扩散了反对“被统一”的心态与情绪。基于对两岸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人文方面存在的重大结构性差异的感受与认识,台湾主流民心民意对按照“一国两制港澳模式”实现两岸统一的排斥与日俱增。国民党因其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内在纽带、以及终极统一的政治取向而得不到台湾民众的信任,被反对党冠之以“亲中卖台”。同国民党有密切关系的台湾部分官僚群体与大资本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的过分占有,又引发了台湾中下层社会群体的不满与怀疑,造成了社会隔阂。在担心“被统一”的恐慌与对执政的国民党的怨恨的政治氛围中,由“太阳花学运”肇始,随着坚持“台独”路线的民进党通过2014年“九合一”地方选举与2016年台湾地区大选全面执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遭受重大挫折。

  国民党未能与时俱进地提出与实施解决两岸政治分歧的正确政策,是其在2014年“九合一”地方选举与2016年台湾大选中相继惨败的基本原因。国民党2008年在台湾执政后,在“先经后政”的口号下,两岸关系在经济社会领域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长足发展。但是,当两岸经济关系已经发展到了必须正面直对政治问题的时候,“后政”未能及时兑现,实际进程蜕变为“只经不政”。国民党的两岸关系政策主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逐步衍变退缩。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在国民党执政下通过制定“国统纲领”、设置“国统会”、以及修订“宪法”,体现了该党追求两岸统一的政策主张。但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再次执政后,其领导人马英九提出并推行的两岸关系政治对策却是消极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致使国民党在台湾地区2014年出现的反对“被统一”的政治浪潮冲击下束手无策,国民党也无力制约其阵营内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获取过分利益的权贵的自私与贪婪,从而造成其在选举中惨败被迫相继交出地方乃至“中央”的执政权。在野的民进党坚守1991年通过的“台独党纲”,主张建立“台湾共和国”,2007年通过《正常国家决议文》,主张公投制新宪、正名,以“台湾国”名义加入联合国。在反统一问题上,相较于国民党表现出的暧昧与怯懦,民进党的明确性、坚定性与可靠性在台湾选民的眼中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民进党遭受陈水扁执政时期的贪腐与无能重挫之后,在本身并没有多少革新与振作的情况下,竟然能够被反统一的政治浪潮推上执政地位,坐享其成。
  二、2018年“九合一”选举与两岸关系

  在2018年11月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中,22个县市政治板块再次实现大反转。国民党执政的县市从原先的6个大幅增加到15个,而民进党执政的县市则从原来的13个锐减为仅剩6个。在“直辖市”6都之中,国民党守住了新北市,夺回了先前失去的台中市,特别是在民进党长期执政的高雄市获得了执政权,无党籍的柯文哲继续在台北市执政,民进党则只在桃园市与台南市维持了执政权。民进党在历经2014年“九合一”选举与2016年台湾地区大选的大胜后施政不久,就遭到如此败绩。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为此次败选引咎辞去民进党主席职位。

  两岸关系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的作用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2016年民进党执政后,在“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的幌子下,否定“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关系政治基础,通过各种方式推行“去中国化”,从事实质性的“台独”分裂活动。民进党的倒行逆施,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就造成两岸关系大逆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严重受挫。

  民进党在2016年执政后破坏两岸关系对台湾所造成的恶果主要有:

  1、台湾的安全环境日趋恶化。民进党执政后的“台独”取向活动,引发大陆方面采取了军事遏制的反制措施。大陆方面除了在大陆本土增强了针对“台独”的军事部署与活动之外,还派出军机与军舰东出太平洋环绕台湾岛进行巡航,最近军机还飞越了台湾海峡“中线”。

  2、台湾的国际空间遭到显着压缩。民进党蔡英文执政仅仅三年不到的时间里,所谓“中华民国”的“邦交国”就从23个急剧减少到17个,继圣多美及普林西比岛、巴拿马、多米尼加以及非洲国家伯基纳法索之后,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也同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断交。台湾地区政府在国民党执政期间已经初步参与的一些国际组织活动也被中断,如台湾当局自2009年起以观察员身份得以参加世界卫生大会,但自2017年以后未能继续受到邀请参会。

  3、台湾的经济民生受到很大损害。蔡英文政府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瓦解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致使两岸政府通过国台办与陆委会、以及海协会与海基会之间的工作联系中断,对两岸之间的经济社会往来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两岸之间的民间交流也受到很大损害。蔡英文政府为了摆脱台湾同大陆之间日趋紧密的经济联系,面对东南亚、南亚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推行的所谓“新南向政策”因各种原因迄今收效相当有限,远远不能弥补因破坏两岸关系使台湾人民所遭受的经济民生损失。
  台湾民众不得不承受两岸关系趋于恶化的后果。两岸军事关系重回紧张乃至对峙局面,特别是在大陆军力与威势不断增强的态势下,台湾民众对安全的忧虑与日俱增。台湾当局的国际空间大幅收缩,使台湾民众在国际社会中的尊严感遭受挫折,台湾当局被国际社会排斥对台湾民众的正当权益也造成各种不良影响。台湾民众对因两岸关系紧张对台湾经济民生造成的损害更是有着切身体验。在此次“九合一”选举中,选前不久才“空降”到高雄市的国民党人韩国瑜如横空出世,掀起滚滚“韩”流,不仅在民进党长期执政的高雄市一举拿下执政权,而且还在其他多个县市助选国民党人成功执政。韩国瑜别具一格的竞选风格深深触及了选民的心弦。对于他的接地气的直白竞选口号“货出得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普通人都知道意味着“货要去向大陆,大陆人要进入(台湾)高雄,(台湾)高雄才能繁荣”。韩国瑜甚至直接指出,他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韩国瑜能够在高雄市获得执政权,表明即使在深绿的高雄市,民众对两岸关系不断恶化状况也是强烈不满的。国民党自2016年失去执政权后,党内纷争不断,党产被剥夺,党组织涣散乏力。但国民党却能够在此次“九合一”选举中大胜,这同2008-2016年国民党人马英九执政期间的执政业绩有很大关系。民进党自2016年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后,当时一度似乎迫在眉睫的“被统一”的危险暂时消除,但两岸关系恶化的后果却迅速显现出来。国民党在2008-2016年执政期间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了台海和平,使台湾的国际空间得以维持与扩展,特别是产生了可观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与之正相反,民进党2016年上台后,否定“九二共识”、从事各种“台独”活动,破坏了台海和平氛围,导致台湾的国际空间大幅压缩、特别是造成了台湾经济民生的困顿。两相比较,对台湾选民心灵产生的震撼是巨大的。由此,在2016年“九合一”选举中,台湾选民因安全、国际尊严、以及经济民生等问题引发的恐慌与对执政的民进党施政的怨恨汇集起来,致使民进党惨败而国民党大胜。

  三、2020年大选与两岸统一前景展望

  两岸关系状况在台湾最近两次“九合一”选举中所起的作用表明,两岸关系是台湾的命脉。两岸关系好,则台湾好,台湾人民受益;两岸关系恶化,则台湾困扰,台湾人民受害。两岸关系贯穿到台湾的经济、政治、军事与社会各个领域,对台湾民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相比于大陆,台湾只是领土有限的一个海岛,居民数量也不多,即使在“九合一”这样的地方选举中,执政党也会因其错误的两岸关系政策而被选民驱赶下台。

  两岸关系是台湾的天定命缘,是由血缘、地理、历史、文化、法理以及现实的经济、政治、军事与社会关系所维系的生命纽带。台湾人民有四项基本追求,这四项基本追求目标的实现,都同两岸关系直接相关。1、和平安全。台海和平与否、两岸是和是战,直接关系着台湾人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如果“台独”势力引发两岸军事紧张对峙甚至大陆实行武统,势必危及台湾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自主自由。台湾人民追求当家做主的主人地位,要求自主选择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但是,在两岸走向统一的过程中,两岸如何统一、以及统一成什么样的政治国家,对台湾人民或政府保持自主自由的政治地位就至为关键。3、经济民生。大陆对台湾的经济民生具备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目前,大陆已是台湾最大的交易伙伴,也是台湾最大贸易顺差的来源地。依托大陆雄厚的科技经济实力与广阔市场,只要两岸关系好,解决“货出得去、人进得来、台湾发大财”的问题易如反掌。4、尊严面子。台湾人民要有尊严,在中华文化中又特别看重脸面。总是被国际社会排斥在外,不仅尊严扫地,丢面子,正当权益也受损。解决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也取决于两岸关系。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自19世纪末以来,两岸关系历经磨难,大陆与台湾分离太久,隔阂甚深。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当时的满清政府根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同大陆相分离。1945年中国战胜日本,台湾回归祖国,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中国主权。1945年-1949年期间是“中华民国”政府施政下两岸统一的短暂时间。1949年至今,两岸因国共内战再次长期分离,形成在大陆施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在台湾施政的“中华民国”政府隔台湾海峡对峙的政治格局。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逐步开展了经济社会领域里的交往,但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始终未得到解决。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当今两岸关系走向统一之大势已经形成,这是两岸在经历了长期分离之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两岸各自与共同努力下,两岸重新统一的条件逐步具备。两岸各自的政治在20世纪80年代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陆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大政方针。台湾在80年代解除了戒严,允许老兵跨越台湾海峡返乡探亲。进入90年代后,两岸各自建立了海协会与海基会,实现了汪辜会谈,确立了“九二共识”,逐步推进两岸“三通”。中国国民党2008-2016年在台湾执政期间,两岸执政党共同致力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两岸经济关系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在两岸走向统一的进程中,有两个决定性因素:

  1、两岸综合实力对比。在过去的40年期间,两岸的综合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陆在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里对台湾的优势越来越大。

  2、两岸经济融合度越来越高。这两个因素未来将会继续强化,势必将使两岸政治统一日益迫近。

  走“台独”道路将置台湾于死地,时势也不允许两岸政治关系现状无限期维持下去,走向政治统一是两岸关系的必然发展方向。两岸统一理论上存在着三个选项:一、大陆被台湾现行的“中华民国”体制统一,“中华民国”体制恢复对大陆地区的统辖权。目前看,这种前景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二、台湾被大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制统一,台湾未来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制之内实行“一国两制”。随着大陆综合实力对台湾的优势不断增大,这种前景的可能性不断增大。三、两岸共同缔造新的统一的中国国家体制。两岸既是新的统一国家体制的缔造者,也是未来新的统一国家体制的接受者。这种前景的出现,需要两岸的创新与探索精神,宽阔与包容的胸怀,特别是要以两岸人民为中心、将中华民族大义置于各个政党或个人的政治信念追求之上。所谓台湾的主流民意反对同大陆统一,是不确切的。台湾民众与政党并不是要反对一切形式的统一,所反对的只是“被统一”。如果现在是由台湾现行的“中华民国”体制统一中国,恢复其在大陆的统辖权,那么台湾的民心民意肯定会大不同。面临着台湾将要被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创建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制所统一,不仅主张建立“台湾国”的民进党等“台独”势力要誓死反对,长期为“中华民国”而奋斗的国民党人也必然要做拼死抵抗。所以,虽然两岸统一已成为当今时代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要求,但如何统一、以及统一成什么样的政治国家则是对两岸执政党乃至执政者的严峻考验。
  两岸关系政策将是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与“立法院”大选的核心问题。台湾各政党与候选人的两岸关系政策主张不仅将决定着他们能否胜选获得执政权,更决定着他们执政后两岸关系的走向。国民党在2008-2016年执政期间躲避解决两岸政治分歧的历史性课题,导致其执政地位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与2016年大选中被反对“被统一”更坚决的民进党取而代之。正如当年国民党不知因何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惨败,现在也不知为何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大胜。此次竞选获胜的高雄市长韩国瑜在竞选期间曾说要“经济100分,政治0分”。但当他表明认同“九二共识”的时候,他的政治得分就已在及格以上了。在两岸趋向统一的历史大势氛围中,2020年台湾地区大选是不可能回避两岸关系政治议题的。但是,如果国民党候选人继续因循“不统、不独、不武”的消极的两岸政治关系政策,强调“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那么就将在选战中处于弱势地位。“只经不政”的回避政策曾经造成国民党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与2016年大选的惨败,难道还要在2020年重蹈覆辙?大陆最新阐明的“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是同“不统”不相容的。国民党在“一中各表”的口号下主张无限期维持两岸关系现状,就会形成事实上的“一边一个中国“。

  民进党尽管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惨败,但在2020年大选中肯定会继续强化和突出反对“被统一”的两岸关系政策,强调维护台湾的“主权”地位与“自由民主”宪政制度。民进党将胜选继续执政的希望,寄托在台湾民众将会更为看重台湾的自主自由的政治地位上,一旦台湾选民担心“被统一”的恐慌再次被煽动与唤起,民进党将更有可能击败国民党在选战中胜出继续执政。民进党如果继续执政坚持走“台独”路线,势必将激化两岸对立。台湾民众将面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窘境:一边是自主自由的政治地位,一边是和平安全、经济民生与国际尊严。不论是出自国民党、民进党还是其他方,只有顺应历史时势主动追求两岸统一的政策主张与政治路线才能使台湾人民同时兼得和平安全、自主自由、经济民生与国际尊严。

  大陆执政党的两岸关系政策,不仅决定着两岸关系走向,也会对台湾地区的政治选举产生重要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执政党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除非出现2005年大陆的《反分裂国家法》所列举的分裂中国的各种状况,大陆执政党主张以和平方式,通过两岸之间的平等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实现两岸政治统一。在2008-2016年国民党人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大陆在对台湾交往活动中策略性避谈统一,实行“先经后政”,曾让台湾某些人认为大陆可能会接受两岸政治关系现状无限期延续下去的状况,以致“维持两岸关系现状”一时成为国民党与民进党争相采用的政策口号。近几年来,大陆执政党顺应历史时势的客观要求,为推动两岸统一进程采取了更为明确的态度与更为切实的措施。虽然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惠台31条措施等各项政策肯定会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选择,但决定台湾民众政治选择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大陆对台湾政治地位的政策,即两岸统一后的“一国两制”的安排。
  “一国两制”作为创新性的国家政治体制安排,有原则性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同时又具有探索性与包容性。“一国两制”包含着两种统一国家体制安排的可能性:1、由大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制为两岸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两岸政权之间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台湾未来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制内自治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在两岸各自政治现状的基础上,由两岸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共同缔造新的统一中国国家体制,两岸在新的中国统一国家体制之内,分别实行各自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的这两种可能的安排对台湾的意义是极其不同的。前者意味着台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同时也意味着“中华民国”在现实中的最终消亡。后者则意味着两岸的人民、政党与政府都作为历史主体主动地共同地去缔造新的统一中国的国家体制。大陆执政党对台政策主张倾向于哪一种“一国两制”的安排,对台湾民众的政治选择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果大陆执政党对台湾暗示或明确、间接或直接地表明,未来大陆与台湾应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制,那么,客观上将会有助于台湾坚持走“台独”路线的政党与个人在2020年大选中胜选执政。如果大陆执政党明确表明“一国两制”的安排包含着两岸共同缔造统一中国的可能前景,那么将会有助于台湾主张两岸统一的政党与个人在2020年大选中获胜。两岸共同缔造统一中国的前景也将使“一国两制”在台湾去“妖魔化”,使“一国两制”成为台湾主流社会与主要政党可以探讨与接受的政治议题,引导台湾逐步加入两岸统一历史进程。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两岸每个中国人的大事,将检验中华民族的素质,也将检验每个中国人、特别是从政者、执政者的素质。在两岸统一历史进程中,不仅有力量的权衡与较量、利益的追求与引诱,更要有道与义的贯穿与引领。对两岸政治统一的追求,不仅应是对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政治理想的追求,也应是对人类社会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在21世纪,中国统一不应再以牺牲两岸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代价去实现。中华民族国运的上升势头更不应被两岸之间可能的战争而打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只要两岸的从政者乃至执政者真正以天下为公,以两岸人民为中心,以中华民族大义为重,就会克服各种困难与障碍,通过平等协商为未来两岸统一做出最适合两岸人民暨中华民族发展需要的创新性政治设计与选择。“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以大陆之大,惟仁才能以平等包容之心态对待台湾。以台湾之小,惟智才能以积极主动之心态对待同大陆的统一。两岸倘若真能见仁见智,则必能见两岸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7946.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