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报告: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亟待化解
中国新闻社,北京,8月10日-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今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实施报告 报告指出,201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弹性,继续在合理区间内运行,保持总体稳定发展趋势 结构调整继续,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消费和投资稳步增长,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价格和就业保持稳定。 然而,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有所增加,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 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保持宏观调控集中,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稳妥地努力,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扭转地方社会信贷紧缩局面。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稳步化解中小银行本地和结构性流动性风险,深化金融供给结构性改革,为实现“六个稳定”和高质量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保持稳定的力量,有效应对国内外不确定性的影响。 谨慎的货币政策应该保持适度紧缩。抓住银行是货币创造主体和货币政策传导中心,缓解银行信贷供给面临的流动性、利率和资本约束的关键。 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期贷款工具、长期贷款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 引导市场利率整体下降趋势,疏通货币市场利率向信用利率的传导,缓解利率约束 以可持续债券为突破口,补充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并创建和实施央行票据交换业务予以支持。 第二是做出精确的努力来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充分发挥再融资、再贴现、定向降级、定向中期贷款等工具的作用,促进操作,引导信贷结构优化;推进金融供给结构改革,构建存款准备金“三级两优”政策框架,引导中小银行回归基层和服务实体。我们将调整普惠金融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评估标准,并扩大降低普惠金融标准的目标优惠政策的覆盖面。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试点;宏观审慎评估中,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贷,调整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 第三,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推进贷款利率“双轨一轨”,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 人民币汇率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双向波动,相对于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动,基本稳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 建立香港发行央行票据的正常机制,改善香港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 第四,坚持底线,防范重大金融风险。 按照法律法规全面有序地接管承包银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储户的合法权益。它瞄准并完善了再贴现、长期贷款、存款准备金和流动性再融资这四条防线。创新工具,恢复同业信心,防范和化解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道德风险,有效维护市场稳定,有效防范风险溢出。 报告显示,总体而言,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银行系统的流动性相当充足,货币市场的利率保持稳定。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加。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迅速,信贷结构继续改善,对实体经济,特别是私营和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相对稳定。及时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 6月底,M2同比增长8.5%,社会融资存量同比增长10.9%,基本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持平。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40亿元。增长主要针对私营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等薄弱环节。 6月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同期高点下跌0.32个百分点。 6月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2.66,预计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消费价格同比增长2.2%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六个稳定”工作。 注重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稳定需求,防范和化解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风险。 稳健的货币政策应适度收紧,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适时适度反周期调整,引导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社会融资规模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匹配。 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和民营企业中长期融资,更好地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的实际利率 加强预期导向,稳定市场预期 把握风险管理的强度和节奏,稳步化解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坚决遏制风险传染和扩散,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金融监管、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形成合力,促进金融市场体系健康稳定运行 协调本币和外币政策,平衡内外收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深化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加快完善金融体系内部功能,形成实体经济的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的三角良性循环 (来源:证券日报)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7211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