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美协议迈出缓和大国对立务实一步
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助缓解大国对立 中评社图
中评社华盛顿1月16日电(记者 余东晖)中美双方15日中午在白宫正式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这是两国面临大国竞争对立的严峻现实,不得不迈出的务实一步。尽管这不是双方都满意的协议,却是双方目前都能够接受的结果。
协议签署后,96页的文本正式发布。各方从各自角度出发,自然会有不同解读。许多中国人可能会认为,这个协议中方做出的承诺比较多,对中方的要求比较多,不是那么对等。考虑到此次谈判因何而起--特朗普因为觉得过去20多年对华经贸关系不对等而吃亏了,由此发动“关税战”,最后双方通过688天翻来覆去、时断时续的谈判,终于达成一个照顾美方关切较多的协议,乃预料之中的事情。
实事求是地讲,在这么多年中美经贸关系中,中方获益是更大一些;在市场开放中,美方对中方的开放度更大。当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体量即将超越美国之际,美国要求中国市场开放更对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消除非贸易壁垒,多进口美国产品等,不能说完全是无理取闹。
协议所以来得艰难,当然有美方“狮子大开口”的原因,更因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已经威胁到中国主权和尊严,让中国执政者无法接受。而最后协议能达成,也是因为美方错失去年5月份达成协议良机之后,意识到特朗普政府可以从达成协议中收获现实利益,与中方有了更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对话基础。协议最后文本的表述基本上是中方能够接受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签字仪式上,不管是特朗普的致辞,还是习近平给特朗普的口信,以及刘鹤的致辞,都强调“尊重”,中方更强调“平等”。刘鹤15日在面向中国内地媒体举行的记者会上说,整个谈判过程中“我们有三条红线”,并采取渐进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先退掉关税,使文本的平衡性大大加强。在贸易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中,体现相互权利和义务对等,“双方都会按照平等的要求、平等的约束,来实现自己的权利”。
美国人看待这个协议,也会有各种不平衡。有人说,这个协议对中方太软弱了,原先华府“鹰派”曾经信誓旦旦的“结构性改革”,即要求中国通过马上修改法律,改变国有体制,取消国有企业补贴等,并没有体现。但是商界和市场对这个协议的正面反应已经说明,这个协议是符合美国商界现实利益的,道指15日收盘首次站上29000点就是对这个协议的最好肯定。那种以为一味对华“极限施压”,就能随心所欲的意图,已经在去年后半年谈判反复的进程中被证明是无效的。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有见利忘义、反复多变的特性,但也有务实灵活、不拘一格的好处。当他看到选举来临,却又面临弹劾威胁,他需要一个重大政绩来提升支持度时,他就会做出现实的选择。15日作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亲自与中国副总理刘鹤签协议,看似不对等,却正说明特朗普的务实,他并不在乎那么多条条框框,在乎的是协议能给他和美国带来什么实际利益。
中方在强大的压力下,所以愿意以做出更多的让步,与美方达成协议,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农产品短缺和涨价,对能源稳定供应的需求强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需要,这一系列现实都决定了中国可以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农产品和能源产品,中国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应当加快开放以促进改革。这是中国在这个协议中做出诸多承诺的现实基础。比如承诺今后两年增加进口能源520亿美元、农产品320亿美元,在比照市场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中方愿意与美方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更大考虑是,美中两个大国正面临愈演愈烈的“脱钩”之势,达成第一阶段协议,贸易战按下“暂停键”,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两国“脱钩”进程,缓和大国对立的危险。中国要继续发展,依然需要一个安宁稳定的外部环境,依然需要主动搞好对美关系,哪怕美国对华“鹰派”不想与中国搞好关系。这也是中国的现实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即将展开第二阶段谈判之际,美国“鹰派”继续竭力推动对华“脱钩”进程。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称,特朗普政府内部正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高科技管制,措施不仅针对华为,更可能针对所有对华科技产品出口,最终可能形成所有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都需要许可证的局面。这与刚签署的第一阶段协议是背道而驰的,第一阶段协议可以说对这种企图是一种遏制。如果因为美方限制对华科技产品出口,最后无法实现两年增购780亿美元工业制品承诺的话,责任不在中国。美国总不能对中国出口780亿美元的服装鞋帽、箱包玩具吧?
第一阶段协议是中美两国为缓和大国紧张关系迈出的务实一步,但会不会有第二步、第三步,会不会有第二阶段协议?在美中战略竞争加剧的今天,多数观察家都不表乐观。但愿,两国领导层能从大国冲突无法承受之重的现实利益出发,通过务实合作,证明多数观察家都看走眼了。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78786.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