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头条 >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热点搜索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张爽摄)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华夏文化促进会驻会主席廖彬宇(中评社 张爽摄)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键(中评社 张爽摄)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中评社 张爽摄)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国防大学教授史晓东(中评社 张爽摄)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中评社 张爽摄)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仇开明(中评社 张爽摄)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谢郁(中评社 张爽摄)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中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沈永峰(中评社 张爽摄)

北京学者讨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统一
环球战略智库高级研究员马诚(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 张爽)“中华文化意识与台海局势学术座谈会”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邀集十余位各领域专家,就如何通过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统一等话题展开探讨。与会学者认为,文化交流作为两岸交流大潮中的主流之一,以其特有的柔韧性始终在两岸间发挥 着粘合剂与稳定剂的作用。大陆全面推动落实“两岸一家亲",文化交流更成为重要的途径与抓手。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共同责任。

   该论坛由中国文化研究会、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环球战略智库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环球战略智库执行长王键任主持人。

   华夏文化促进会驻会主席廖彬宇表示,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都是龙的传人,台湾方面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台湾就创作并流行起了一首歌,至今仍在传唱,歌名就叫《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一个著名的符号,也是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我们对“龙”的文化、“龙”的精神以及中华文化越认可,就越认可和合的文化。国家民族的发展,一定是依托于“和合”,所以龙的精神,就决定了我们一定坚决地、彻底地反对分裂、反对台独。

   廖彬宇说,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因为中华文化有一个根本的精神,就是“统一”。在儒家文化方面,孔子强调“一以贯之”,道家文化方面,老子强调“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廖彬宇说,他曾经在《平心平天下》这部书中提出来,“一”是中国文化的本体论。“一”的最高形态是“和”,所有的一切合为一个整体。“一”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统一,把所有的一切都能合二为一,融合为一体。这其实就是和。也是指的和谐;“一”的基本形态是“纯”,纯一、纯粹的意思。由此产生了和谐与纯诚的文化。
 
  “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都是龙的传人,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和彭丽媛夫人在故宫太和殿门口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习主席自豪、自信地提到了我们是龙的传人。而在台湾方面呢?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台湾就创作并流行起了一首歌,至今仍在传唱,歌名就叫《龙的传人》。”
 
  廖彬宇认为,龙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一个著名的符号,也是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在《易经》中,龙与天并举。《周易》以乾坤二卦为易之门户。开篇第一卦就是象征了天的《乾卦》,她就用龙来形容了六种修为状态和修为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环球战略智库执行长王键表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饱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记载着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因此,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共同责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也重视本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软实力的开发。因此,在两岸关系的实践中,展开弘扬中华文化的普及和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王键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明显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大力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是尊重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表现,也将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

  王键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复杂严峻,再次执政的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既有政治基础,两岸联系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被迫中断,两岸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但我们坚信,无论台海局势如何激荡,连接两岸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的根是断不了的,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自信。当前,亟待增进相互了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祖国大陆、了解“一国两制”的本质内涵。

  王键表示,2018年1日至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中央对台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台海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对台工作面临风险挑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积极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表示,两岸最大的隔阂在于价值观上的认同差异。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如果两岸都能够认同两岸文化的核心价值,对统一会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如果两岸没有基本价值观的认同,可能会有一些交流,但是是很有限的。

  叶自成认为,如果台湾认同两岸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统一进程会比较快,台湾现在不认同 ,是因为大陆有很多东西没有做好。在岛内赞成海峡两岸统一人群的里面,大陆要重点选择在台湾民众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人进行重点接触、培养、交流。

  叶自成说,最近岛内民调显示,赞同统一的人数有所回升,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也比之前有所提升,“我们可以把文化作为培养两岸价值观认同的切入点,再慢慢拓展到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把传统文化中老子、孔子、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归结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实现两岸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是有希望的。”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谢郁表示,三十年来,尽管两岸政治风云起伏跌宕,但文化交流作为两岸交流大潮中的主流之一,以其特有的柔韧性始终在两岸间发挥 着粘合剂与稳定剂的作用。大陆全面推动落实“两岸一家亲",文化交流更成为重要的途径与抓手。

  谢郁说,首先,追求国家统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系与思想精髄, 更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统一并非一 般的政治选择和一时的政治诉求,而是在华夏历史长河的积淀中 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是牢牢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沃土之中 的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基本社会理念和普遍的价值 观。千百年来的中华历史,就是不断追求“统一”的政治实践, 同时也不断印证着“统一”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谢郁认为, 中共十九大报告将“推进现代化建设、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三大历史任务, 明确指出“实现国家完全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 求”,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引领两岸关系推进国家统一的过程,推进统一已是正在进行时。

  “其二,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纽带,在两岸关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谢郁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海峡两岸同文同种、根叶相连,纵 然历经沧海变迁,但中华元素始终是两岸历史文化的共同基因, 这是两岸社会关系中最牢不可破、最天然也是最厚重的连接。文化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缓冲与稳定的作用,两岸幵放交流三十年来, 陷入紧张与对峙的时候,通常文化交流作为两岸关系是最柔软最感性也最平和的部分,为两岸创造出一个相对平和的缓冲地带, 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共同的文化渊源拉近两岸同胞心理与情感的最佳营养素。中华文化仍是两岸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资产,也正是有 这样的坚守与热爱,成为我们今天努力追求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人文基础。

   谢郁表示,其三,“两岸一家亲”蕴涵了中华传统“和合”的文化价值观。“和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与精髓,“和”所包含的“和 平、和谐、样和”与“合”所包含的“合作、融合、结合”都在 “一家亲”的论述得以充分体现。两岸同胞,从根源上是"同文同种〃、〃血脉相连〃、〃骨肉天亲〃;在中华历史的过程中〃休戚与 共〃,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在走向未来的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更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在精神层面有共同的中华文化传统," 厚植两岸的精神纽带,促进心灵契合,增加中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其中特别指出了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与融合,追求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高水平高层次的统一。

  谢郁指出,其四、两岸文化交流任重道远。两岸文化交流应该立足强化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致力于增强两岸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培育新动力。两岸应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合力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和正能量向世界推广,让中华文化为 世界为人类的进步贡献更为宝贵的经验、智慧与美。

  国防大学教授、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史晓东表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纵观一个时期以来台海局势的发展,祖国统一进程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呈现出新多新特点。概括起来一句话:实现祖国统一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大陆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综合实力,推动实现祖国统一、掌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的能力空前增强。主要表现在:中国大陆运用软、硬两手推进祖国统一的手段明显增多;以我为主、主动塑造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的意识空前增强,措施更加有力。

  第二,从表面上看,一个时期以来,岛内外拒绝统一、维持两岸分治以及谋求“台独”的力量也在积聚整合,短期内制造“台独”事变、挑战一个中国法理和现状的风险增大,但这难以改变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大势,甚至可能加速两岸统一。

  第三,在上述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下,岛内民意也在发生一些积极变化。两年多来,民进党当局一系列倒行逆施使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清醒地认识到,对抗大陆没有出路,“台独”是死路一条,挟洋自重、拥抱美日远水不解近渴,难以发挥实质作用。
史晓东说,综上,尽管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不确定因素增多,斗争更加激烈,但这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必经阶段,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既不要回避,也不要慌乱,更没必要悲观。只要我们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一系列部署,沉着应对,敢于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眼前的风险和挑战,把祖国统一进程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表示,蔡英文上台执政后,延续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台独政治路线”(坚持“台独”立场、主张“一边一国”)、“台独经济路线”(经济上“远中脱中”与推动“新南向”)与“台独文化路线”(推动“文化台独”活动与建构“台独”史观)。因此,当下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统“独”矛盾,是“台独”与“反独促统”的矛盾。在文化领域则是,坚持中华民族史观、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意识与蔡当局推行“台独”史观、大搞“去中华化”的“文化台独”的矛盾与斗争。

  王建民表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一个整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与目标。中华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与实现民族复兴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对于凝聚和团结历代各族人民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中华文化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只有坚持弘扬中华文化,揭露蔡英文当局的“文化台独”反对本质,用中华民族意识融解“台湾主体意识”,确认中华文化是台湾的主体文化的台湾文化就是中华文化基本认知,匡正错误的“台独文化史观”,才能逐步有效够遏制“文化台独”的蔓延与影响,避免中华文化被“台独”分裂势力所践踏与辱躏。

  王建民认为,海峡两岸的巨大历史社会变迁与台湾岛内政治发展,台湾岛内除了在政治上出现严重的“台独”分离主义意识外,也已形成强大的“台独”政治阵营。继李登辉与陈水扁之后,目前执政党民进党或蔡英文当局更是变本加厉,依靠手中的掌握权利与资源,一方面大力推动“去中”、“远中”、“脱中”、“离中”、“反中”与“抗中”的政治分离政策,企图“解构中国”,完成体制上的“台湾国家建构”;另一方面,从历史、文化、教育、语言等方面大力推动“文化台独”政策,企图完成心理、精神与文化上的“台湾国家认知建构”。因此,“文化台独”就是从历史、文化、教育、意识形态、象征、符号、标识等多方面,推动“去中国化”、“去中华化”及塑造“台湾国家化”的历史、文化、教育、观念意识等一套“台独”政策举措。

  王建民说,然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岂是蔡英文等“台独”分裂势力推动的“文化台独”举措所能彻底改变的。即使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1年,大力推行“日本文化”甚至“皇民化”,遏制与打压中华文化,也未能改变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属性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今日台湾,不论南北,不论何种族群,基本的或主要的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等等,都是中国的,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岛妈祖信众就超过1600万人,占了台湾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即使许多绿营人士甚至“台独”人士,他们的文化信仰也是中国的,是中华文化,家里墙上贴的是中国字画,讲的是中华文化古典。只因他们的政治价值与政治立场的改变,或因对大陆政治的反感,心灵被扭曲,从政治认同的改变发展到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变化,但却无法改变他们的中华文化基因。

  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仇开明表示,中华文化意识是联系两岸中国人意识的重要纽带。推进这方面的交流是两岸最基础的领域,也是受政治面影响较小的领域,因而它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也常常是两岸关系的稳定器。

  仇开明说,台湾当局文化上的“去中国化”确实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广泛忧虑,但是要分析人为地削弱精神文化上的联系是会有阶段性的影响,但是从更长周期来看,会造成回摆,会激起支持文化连结力量的反动。

  仇开明认为,中华文化和合中庸内敛文化价值内核以民意的形式对暴冲政治发挥纠正纠偏作用。台湾民众对大陆兴起的某种程度的焦虑并不导致构成对民进党一系列举措的天然支持。相反,蔡当局处心竭虑地“脱陆亲美日”,对国民党马英九管中闽的追杀卡压,完全太超过,悖于常理和基本伦理价值,完全是“一意孤行”,民调不降才奇怪呢!所以文化力量对民进党施政的约束牵制作用,他们是做梦没想到。

  仇开明表示,两岸发展的经济力与文化自信有密切的关联。“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和最近流行语“台湾的经济奇迹是个笑话”都是解读二者关系的集中体现,但都言重了。蔡当局要在岛内禁止五星红旗,显示出对国台办发言人提出的制度竞赛更是缺乏自信和底气,也折射出台湾与大陆整体互动中渐趋下风。“大陆经济崛起,文化自信增强,更加大气,对台湾文化创新成果认可吸纳更加积极包容,成为中华文化创新的推进力量。”

  仇开明说,从文化角度来看,十九大提出的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方针是非常具有中华文化生命力,从而在根本上得到人民的支持的。“和”是中华文化内在要求。同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都是饱含中华文化内核和中国人情怀的政策主张。与中华文化意识精神的契合使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构成中华文化创新、两岸中国人意识再造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沈永峰表示,原来台湾不存在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现在也没有大问题。存在最大问题是国家认同,这是政治认同。其次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不能完全转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国族、身份认同。时至今日,国家认同只能有一个选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这恐怕要恩威并施,带有强制性来实现。

  沈永峰说,“台独”势力操弄“文化台独”“去中国化”,危害很大。尤其是从同心圆史观到原住民史观,“课纲”问题流毒深远。“文化台独”最危险的也不是否定中华文化,而是扭曲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把中华文化作为外来文化,构成所谓“台湾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台独”最具威胁的是本土化社会化改造。不断强化台湾人本土认同感,漠视、割裂、否定中华文化渊源。

  “我们不能跟着岛内媒体和民调设置的议题随风起舞,客观上容易反推强化认同问题。”沈永峰说,融合发展和心灵契合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鸟之双翼,但超越统一进程。中华文化认同是融合剂、强心剂。

  环球战略智库高级研究员马诚表示须警惕美国对台军售有新突破。5月24日,美国联邦众议院通过了2019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预计该草案会在参院、白宫顺利通过成为法案。目前,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极为复杂敏感期,遏华制华成为美国政商精英层甚至社会层面的广泛共识。蔡英文上台来坚持以武拒统,要求美国扩大对台军购,今年台湾“汉光”演习还以大陆“辽宁舰”为假想敌,高度迎合了美国政治精英和军工集团的利益需要。特朗普对台军售数量、范围和质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以提高台军不对称战力为目标,在对台军售上有新的突破。

  马诚表示,一是为台湾“潜舰自造”提供实质性帮助。台湾现有4艘老旧柴电潜艇,能出海作战的只有1980年代从荷兰引进的“海龙”、“海虎”号。蔡英文推出“潜舰自造”计划,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特朗普政府已向国内军火商发放为台湾提供潜艇装备、技术的出口许可。美国已几十年不造柴电潜艇,现有的核潜艇技术和装备一部分可以直接出售,大部分还要从其它国家购买转让。日本有先进的常规潜艇制造能力,也有向台出售的意愿,美日极有可能采取当年帮助台湾自造“经国号”战机的模式,把关键技术和装备由美国军火公司做“商业”采购转让,在台湾建生产线组装。

  “二是为台三代战机配备先进雷达和导弹。蔡英文希望购买F-35隐形战机,但特朗普批准的可能性不大。台湾还要求购买F-16C/D战机,过去美国一直拒绝,现在看,以大陆大量装备先进三代机为借口,买给台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当年老布什出售150架F-16给台湾的借口,就是大陆引进了24架苏-27。目前,美国正为台湾升级F-16A/B型机,有可能应台湾要求加装可探测歼-20的AESA雷达。还会借升级F-16的机会,打包出售性能更为先进的机载导弹,提高台军对空、对地攻击能力。”

  “三是升级台军C4ISR系统推进美台军事一体化。美国长期协助台湾建立以美国LINK-16数据链为基础的指挥、控制、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系统(C4ISR)。在今后的对台军售中,会在信息化、网络战、人工智能等方面促使台军水平与美军同步。使台军各类指挥、侦察、作战平台,战场感知能力更强,体系化程度更高,并能和美军C4IRS系统达到更高层次的互联互通。平时共享大陆军事情报,战时向台军提供情报支持,协助指挥控制,甚至为美国军事干预台海局势埋下伏笔。”

  全国台联研究室主任陈立谦认为,1949年以来的两岸关系在复杂矛盾运动中发展,中华文化作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汇聚了促进两岸关系紧密联系和曲折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重要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它的巨大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把中华大家庭紧紧地凝聚起来,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灭、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之所在。中华文化在台湾薪火相传,不仅与祖国大陆保持着一脉相承源流,而且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统治斗争中发扬光大。

  二是它的独特亲合力。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兼收并蓄,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民族心理,是促进两岸同胞由“融合发展”走向“心灵契合”的内生动力。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以积淀在两岸同胞日常生活之中的中华文化为基础,化解歧见,消除误解,是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是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中华文化意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于它的“教化”和引领作用。 “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 “塑造个人,引导社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为两岸同胞携手奋斗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给两岸同胞以积极的思想导向,进而增强了两岸同胞相向而行的认同感和内动力。

  其四,是它无比的感召力。文化既“以文化人” , 又承载着情感,释放着精神的能力,汇聚起巨大的感召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的民族精神,是借着中华文化的传播,给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对两岸同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积极的激励作用。以共同文字和语言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两岸同胞深厚的共同民族情感,是解开两岸同胞心结的钥匙。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8356.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