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央企仍在努力转产扩产防护服、口罩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任洪斌(中评社 徐梦溪摄)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央企业支援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中评社 徐梦溪摄)
中评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 徐梦溪)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任洪斌18日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时表示,疫情期间,国资委迅速安排部署有条件、有能力的中央企业转产扩产,生产医用防护服和医用口罩。
在武汉、湖北出现严重疫情的情况下,医用口罩和防护服始终处于紧平衡,个别地区还出现了短缺的情况。
任洪斌表示,针对这一情况,在近两周的时间内,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抓重点、抓紧急”,积极投入到重要医疗物资的保障工作。
一是迅速安排部署有条件、有能力的中央企业转产扩产。在这次疫情发生之前,中央企业在医用防护服和医用口罩上基本没有布局,也就是中央企业在这之前没有生产防护服和口罩。但疫情发生后,在得知出现紧缺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动员、了解有哪些中央企业具备生产防护服、生产口罩的条件。
这些企业闻令而动,充分发挥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迅速的转产扩产,比如新兴际华所属的际华股份,他们目前一线生产人员人倒班、机不停、连轴转,夜以继日,努力抢产。这家企业以前主要是从事军队军装、被服等军需产品的供应,他们在得到生产防护服的指令以后,迅速转产,购置设备,培训员工,以战时状态投入到防护服的生产当中。
任洪斌回忆前不久去一线车间调研防护服生产情况,表示现场的生产景象让他很感动。工厂的两条生产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条生产线正在为人民解放军提供冬季的服装,另外一条生产线正在生产医用防护服。这家企业过去没有生产过防护服,他们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从事防护服生产其实面临很多困难,包括设备不充足,职工生产压力增加,还要从一班倒变成三班倒,春节期间也不能休息。在车间里我看了一个横幅,我很感动,上面写“让党旗在防护服生产一线高高飘扬”,每位职工都在全神贯注的生产防护服。他们在2月5日时的产量只能做到7850套,到2月16日,已经形成每天4.5万套的供应能力,今天早上我得到的数据仍然超过了4.5万套。他们的产量现在是全国医用防护服总产量的1/3以上,近期他们仍然在想办法,如何进一步扩大防护服每天的生产产量。
而中央企业其他具备条件的企业也正在积极努力的投入到防护服的生产上。在我来的路上,我得知国机集团苏美达公司也已经开始生产防护服,从小的量逐步增加产量。国机集团所属的恒天嘉华是从事无纺布生产的企业,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转产医用口罩,到2月13日已经陆续开通了11条平面口罩生产线,现在已经形成了每天生产110万只口罩的产能。
二是积极利用中央企业产业链优势,与民营企业共商共建,共克时艰,共同推动产能提升。前不久可能媒体的朋友注意到,在网络上有这样一则消息,“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它是来自于中国石化,如果没有这个疫情的发生,可能我们永远不会把中国石化和口罩联系到一起。但是当中国石化了解到口罩的紧缺,而他们恰恰生产口罩和防护服的基本原料熔喷布,而熔喷布的原料是聚丙烯,聚丙烯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产品,他们利用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寻找那些具有生产口罩能力的下游企业,合作筹建了11条医用口罩生产线,由中国石化提供原材料,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到2月16日他们医用口罩日产量已经达到了62万只。据了解,这个产量每天也在增加。
三是组织中央企业全力开展医疗物资海外采购。充分发挥国药集团、通用技术集团、华润集团三个国家重要采购平台的作用,积极从国内外采购各类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手套等保障物资,交由国家统一调配。同时,26户中央企业发挥了海外分支机构众多的优势,加大力度从海外采购医疗物资,已向湖北地区捐赠海外采购的医用口罩174.4万只,医用防护服6.18万套,医用护目镜2.7万副,医用手套34.8万双。
四是全力推动口罩机和压条机等紧缺设备研制生产。疫情发生以来,防护服、口罩需求剧增,生产防护服和口罩的机器也是一机难求,为了增加产能、扩大产量,我们不得不从源头想办法,也就是组织攻关生产口罩机,生产目前加工防护服所急需的压条机。在这方面,国机集团,通用技术集团、航空工业集团、中船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火速开展研制生产,国机集团平面口罩生产设备预计2月底前可以实现量产。昨天我得到的消息,他们首批几台样机已经研制成功。同时,这些企业医用N95口罩机和压条机的研发生产准备工作也已经开始,并将尽快投入制造,来解决目前口罩机、压条机生产瓶颈问题。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8365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